導 言

導 言

  「台灣話」又稱「台語」,指通行於台灣地區的閩南語。台灣與澎湖自1895年被大清帝國割讓給日本後,直至1945年二次大戰結束,台澎與中國大陸隔絕,台灣內部在日本人統治之下,自己發展出不同於中國閩南地區的社會、文化、語言,台灣地區的閩南語也在語音、語彙、詞義等上面與中國大陸的閩南語產生一些不同的地方,因此把通行於台灣地區的閩南語稱做「台灣話」或「台語」並無可厚非。

1895年大清帝國把台灣、澎湖割讓給日本,日本隨即派兵登陸台灣,掃除全台反對勢力,據有了台、澎。日本人為了統治需要,全面調查台灣地區居民的語言,發現居住在台灣的漢人主要有使用閩南語系的漳州話、泉州話及客家話的兩個族群,而根據1907年出版的《日台大辭典》所載,當時台灣地區人口有300萬人,其中使用漳州話的漢人有120萬人,使用泉州話的漢人有110萬人,使用客家話的漢人有50萬人,使用其他中國方言的有4萬人,使用原住民各族語言的有11萬人。其中使用漳州話及泉州話的漢人合起來有230萬人,佔台灣全台人口300萬人的77%,佔漢人族群284萬人的81%。因此,日本人就把佔有台灣全台人口77%及漢人人口81%的漳州話及泉州話稱做「台灣語」,做為台灣地區語言的代表。另外,因為客家人大多數來自中國廣東省,就把客家話稱做「廣東語」,把客家人稱做「廣東人」。

「台灣語」一詞是日本人所創用,而日治時代的台灣人則不把台灣地區的閩南語(漳州話、泉州話)稱做「台灣語」而稱做「台灣話(tai´-uan´-ue)」,或者相對於客家話而稱做「河洛話(ho-lo`-ue)」(或寫作「福佬話」,語源待考),客家話則稱做「客話(k‘eʔ-ue)」。

在日治時代,「台灣人(tai´-uan´-laŋ´)」指不包括日本人在內的居住於台灣(含澎湖)的所有的人,有時原住民另外稱「高砂族(ko-sua-tsɔk)」。使用閩南語(漳州話、泉州話)的族群稱做「河洛人(ho-lo`-laŋ´)」,使用客家話的族群稱做「客人(k‘eʔ-laŋ´)」。

二次大戰後,台灣內部有人開始把通行於台灣地區的閩南語稱做「台語」,國語讀做ㄊㄞˊ ㄩˇ,閩南語讀做 tai´-ɡi` 或 tai´-ɡu`。「台語」一詞應該是日本人所創用的「台灣語」一詞的簡稱。

有人不贊同用「台語」這個名稱來表示台灣的閩南語,認為「台語」一詞應該包括台灣所有其他族群的語言,如客家話、原住民語言、戰後移居台灣的大陸各地的方言等。但如前面所說,「台語」一詞是「台灣語」的簡稱,而「台灣語」一詞是日本人所創用,日人治台之初即開始使用,到現在已經約定俗成,用「台語」一詞指稱台灣居民大多數人使用的通行於台灣地區的閩南語,似乎也不是什麼大錯。本網誌(電子書)所稱「台灣話」、「台語」也就是指通行於台灣地區的閩南語,主要含漳州話及泉州話。

2 Responses to 導 言

  1. 江朝輝 (第十代台灣人) 說道:

    劉先生:
    汝願意用工夫來保留台語,互伊會tan’繼續活下去,真多謝。

  2. Mine 說道:

    謝謝,長知識了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