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麥安奈(boˊ beʔ-anˋ-nuaˋ)──不然要怎樣?

無麥安奈(bo´ beʔ-an`-nua`)──不然要怎樣?

  例句1:“陳水扁執政團隊成員都抱著「啊我就執政了,無麥安奈!」的心態。”(2004.3.1.自由時報2頁)

  例句2:“周守訓指出,日前播出的「無麥安奈篇」,是呈現小市民對失業、教改、健保雙漲真實的抗議。”(2004.3.1.自由時報2頁)

  例句3:“國民黨中央近來主打的「嘸麥安納」廣告,前天起遭到民視有線與無線台停播。”(2003.12.26.自由時報4頁)

  例句4:“運動不動,「ㄇㄟ安怎?」”(1993.11.8.自立早報11頁)

  例句5:“「按怎」有這款代誌發生。”(1993.10.26.自立早報3頁)

 

  例句12的“無麥安奈”及例句3的“嘸麥安納”都是同一句台語,讀做“bo´ beʔ-an`-nua`”,意思是“不然,要怎樣?”此時“無(bo´)”讀本調。而“an`-nua`”(=怎樣)是 an`-tsuã` 的音變(第二音節的聲母 ts- 受第一音節韻尾 -n 的影響而變為 n-),如例句4的“ㄇㄟ安怎”就是台語 beʔ-an`-tsuã`,是“要怎樣”的意思,又如例句5的“按怎”就是台語 an`-tsuã`,“這款(tsit-k‘uan`)”是這樣,“代誌(tai-tsiʟ)”是事情,整句的意思是“怎麼會有這種事情發生?”

  例句1234都使用“麥”表示台語的 beʔ(=要、欲),音義都不對。“麥”字的台語文讀音是 biek,白讀音 beʔ,是陽入聲,而 beʔ是陰入聲,用“麥”字表示台語只能說是音近。而且“麥”是穀物的一種,字義和台語 beʔ(=要、欲)的詞義無關。

  台語通常在說“bo´beʔ-an`-tsuã`nua`)”時前面還有一句話,例如陳水扁總統說:“算我好運選着(suan`-tiau´)啊,bo´beʔ-an`-tsuã`?”譯成國語是“算我運氣好選上總統了,不然,你要怎樣?”言外之意是“你得面對現實啊,你得承認我是總統啊,不然,你要怎樣?”“bo´beʔ-an`-tsuã`?”雖然是疑問句,但並不期望對方有所回答。

  台語“bo´beʔ-an`-tsuã`nua`)”可以拆成 bo´beʔan`-tsuã`nua`)三部分來討論。

 

  (一)bo´(無)

  bo´(無)的一般意義是“沒有”,但 bo´ 在這裡是一個連詞,相當於國語的“不然”(或要不然、要不),意思是如果不這樣、否則。台語的這個連詞 bo´(無),應該是 na-bo´(若無),或 iaʔ-bo´(抑無)及 iaʔ-na-bo´(抑若無)的省縮。

  台語的 bo´ 就是古漢語的“無”,一般認為“無”字就是台語 bo´ 的本字。但音韻學家持不同看法,他們認為“無”的反切是《廣韻》“武夫切”(平聲、虞韻),屬遇攝、三等、合口,而此韻母的字在台語大多文讀 -u 韻(如:夫,hu;武,bu`;朱,tsu;區,k‘u),少數白讀音有韻(如:雨,;芋,ɔ),但沒有讀做 -o 韻的例。不過,現在暫且依一般習慣,用“無”字表示台語的 bo´(基本義為沒有)。

 

  (二)beʔ(=要、欲)

  台語的 beʔ相當於國語的“要”、“欲”。beʔ也說 bueʔʔ。從閩南方言歷史的角度來看,beʔ是厦門腔,bueʔ是漳州腔,ʔ是泉州腔,但在台灣現在已經沒有分得那麼清楚,大部分的人說 beʔ

  雖然台語的 beʔ是“要”、“欲”的意思,但“要”、“欲”二字在台語沒有 beʔ的音,它們不是 beʔ的本字。因為“要”字,《廣韻》於笑切(去聲、笑韻),台音 iauʟ;“欲”字是余蜀切(入聲、燭韻),台音 iɔk,都和 beʔ沒有音變關係。

  台語 beʔ(=要、欲)的本字為何,到現在還沒有定論。早期的閩南及台灣的“歌仔册”大多用“卜”字表示閩南語的要、欲意義的 beʔ。如《最新改良英台弔紙歌》(厦門會文書局,民國16年[1927年]版,原版宣統元年[1909年]出版):“三伯相辭卜起程,英台共哥恁送行。”“卜起程”就是閩南語 beʔ-k‘i`-tieŋ´,“要起程”的意思,用“卜”字表示 beʔ。又如《特編英臺出世新歌》(台北市周協隆書店,1936年):“先講英臺因二个,卜去杭州通讀册。”及“廣起武州人姓梁,家內即散卜宰樣。”“卜去”就是 beʔ-k‘iʟ,“要去”的意思,“卜宰樣”是 beʔ-tsãi`-iũ,“要怎麼辦”的意思,都用“卜”字表示 beʔ。(因二个:in-nŋ-e´,他們兩個。通:t‘aŋ,可以。讀册:t‘ak-ts‘eʔ,讀書,求學。廣起:kɔŋ`-k‘i`,講起,說起。即散:tsiaʔ-sanʟ,這麼窮。)

  “卜”字,《廣韻》博木切(入聲、屋韻。通攝、一等),台語文讀 pɔk,白讀音有 poʔ(如“無卜”,bo´-poʔ,沒有希望)及 puaʔ(如“卜卦”,puaʔ-kuaʟ),但似乎沒有 beʔ的音。但是最早的閩南方言泉州話韻書《彙音妙悟》則對於“卜”字記錄三個音:第一個音在東韻(-ɔŋ)、邊母、陰入聲(語音 pɔk):“卜,卜筮。”第二個音在刀韻(-o)、文母、陰入聲(語音 boʔ):“卜,卜也。”第三個音在科韻()、文母、陰入聲(語音ʔ):“卜,卜也。”顯示“卜”字又讀做 boʔʔ,是“卜”字的白讀音。而要、欲意義的泉州話是ʔ(《台日大》下866頁及《閩方大》693頁),相對應的漳州腔是 bueʔ(見《雅俗通》檜韻、上入聲、門母[bueʔ]:“要,意欲之也。”),厦門腔是 beʔ(《厦英》:“beh: to wish, to will.”),於是閩南通俗文學歌仔册就使用“卜”字來表示要、欲意義的閩南語 beʔ了,台灣也沿用它。

  在泉州話,“卜”字為什麼讀做 ʔ?可以從韻母及聲母兩方面來探討。

  “卜”字《廣韻》博木切,通攝、一等、入聲,屬於此韻母的字有一個“啄”字(丁木切),《彙音妙悟》把它列在和“卜”字相同的科韻、陰入聲下,但因聲母是“地母”,故“啄”字讀做ʔ。由此可見,“卜”字的泉州話白讀音的ʔ韻母並不是孤例,而是有它的音變規律。

  再說“卜”字的聲母。“卜”字文讀時 pɔk 的聲母是 p-,白讀時ʔ的聲母是 b-p- b- 都是雙唇音,而 p- 是清音,b- 是濁音,清音的 p- 濁化就變成 b-。因此,pɔk ʔ的聲母之間的關係是“清音濁化”。唇音聲母的清音濁化找不到其他的例,但塞擦音的清音濁化則常見。例如:

  子(即里切):tsu`tsi` dzi`(棋子,ki´-dzi`。)

  遮(正奢切):tsia dzia(遮日,dzia-dzit。=遮太陽。)

  爪(側絞切):tsau` dziau`(雞骹爪,ke-k‘a-dziau`。=雞爪子。)

  迹(資昔切):tsiek dziaʔ(骹迹,k‘a-dziaʔ。=足跡。)

  把這種音變規律應用到唇音,則“卜”字的白讀音有可能因為聲母的清音濁化而從文讀音的 pɔk 變為ʔ,再變為 ʔ。“卜”和“啄”都是通攝、一等、入聲,“卜”字的台語文讀音是 pɔk,“啄”字是 tɔk;而啄字的台語白讀音是 teʔ,因此相對應的卜字應該可以讀做 peʔ,聲母清音濁化則成為 beʔ。所以,“卜”字在台語有 beʔ的音(也可以說是泉州音ʔ的音變)。

  關於台語 beʔ(=要、欲)的用字,日治時代出版的《台日大》使用“要”字,這是同義字。二次大戰後出版的《彙音寶鑑》、《普閩》及《台大字》則使用“卜”字,這是沿用早期閩南方言文獻如歌仔册的用字。而吳守禮《綜台基》則創製“”字,取“要”的意義及“卜”的音。《國台》也使用“”字。近年出版的《台閩》則使用“欲”字,這也是同義字,是義合音不合的字。

  比較上面所舉幾個字,作者認為使用“卜”字因為有歷史淵源,反而比較沒有爭議。文字不外乎用來記錄語言的符號,把“卜”字做記錄語音 beʔ的符號使用,因為已經約定俗成,未嘗不可。如果使用“要”或“欲”,因為本身另有 iauʟiɔk的音,容易引起混淆。

 

  (三)an`-nua`(=怎樣)

  台語 an`-nua` 是近年來發展的說法,以前都說 an`-tsuã`。《台日大》及近年出版的閩南語及台語辭書也都只記錄 an`(或 anʟ-tsuã`,並沒有記錄 an`-nua`

  台語的 an`-tsuã` 相當於國語的怎麼、怎樣、怎麼樣、為什麼。例如:(1li`(你)-si(是)-an`-tsuã`?=你怎麼了?(2li`(你)-beʔ(欲)-an`-tsuã`=你要怎樣(怎麼樣)?(3an`-tsuã`-bo´(無)-lai´(來)=怎麼(為什麼)沒有來?(4an`-tsuã`-kɔŋ`(講)=怎麼講。(5an`-tsuã`-na`(那)-e(會)-an`-ni=為什麼(怎麼)會這樣?

  台語 an`-tsuã` 變成 an`-nua` 的音變機理是:第一音節 an` 的韻尾 -n 及第二音節 tsuã` 的聲母 ts- 都是舌尖音,第二音節的韻母是鼻音,第二音節的 ts- 受第一音節 -n 的影響而同化,也變成 n-,所以 an`-tsuã` 就變成 an`-nua` 了。

  另外,在聲調方面,《台日大》記錄的是 anʟ-tsuã`anʟ本調陰去聲,變調後成上聲。《普閩》及《厦方言》則記錄 an`-tsuã`an` 本調上聲,變調後變成陰平聲,和台灣通行的閩南語(即台語)相同。為什麼日治時代是 anʟ-tsuã` 而近年變成 an`-tsuã`?可能是因為 anʟ(陰去聲)跟下面一個音節連讀(應該是連說)時變調成為 an`(上聲),又把變調後的 an` 當做本調,於是 anʟ-tsuã` 就變成 an`-tsuã`(連讀時上聲 an` 變成陰平聲 an)了。

  1873年出版的《厦英》沒有收錄厦門話 anʟ-tsuã`,但有收錄 anʟ-tsãi`-iũ tsãi`-iũ,並說明厦門話的 tsãi`,在漳州話是 tsuã`。因此,anʟ-tsuã` 是漳州話 anʟ-tsuã`-iũ的省縮。不過,從《厦方言》(1993年)可知,現在 anʟ-tsuã` 已經是厦門話了。但是,在厦門話,“怎樣”還是說 tsãi`-iũ,不說 tsuã`-iũ

  台語 an`-tsuã` 的寫法有“按怎”及“安怎”兩種。採用“按怎”的有《台日大》、《國台》及《台閩》,而且所記的語音是 anʟ-tsuã`,和“按怎”兩個字的字音相符。不過近年來一般口語似乎已經把 anʟ-tsuã`anʟ,本調陰去聲,變調上聲)轉為 an`-tsuã`an`,本調上聲,變調陰平聲)了。而採用“安怎”的有《普閩》、《厦方言》及《台話大》,記錄的音是 an tsuã`(“安”讀本調陰平聲,不變調)或 an`-tsuã`an` 變調後變成陰平聲 an)。

  下面討論“按”及“怎”字。

  “按”字,《廣韻》烏旰切(去聲、翰韻),台音 anʟ,和 anʟ-tsuã` anʟ相符。“按”的本義是“用手壓”,引伸有“依照”的意義。台語 anʟ-tsuã`(按怎)也許是“依照怎樣”的意思,或者,anʟ也許只是詞綴(前綴)。從 anʟ-tsuã`-iũ tsuã`-iũ是同義來看,anʟ也許只是詞綴。如果是詞綴,“按”只是借字表音,字本身不表示意義。同樣,“安怎”的“安”也是借同音字表示語音,不過“安”要讀本調 an,不能變調。

  台語 anʟ-tsuã` tsuã` 大家都使用“怎”字,因為國語“怎樣”在台語是 tsuã`-iũ,所以 anʟ-tsuã` tsuã` 是“怎”字。不過,“怎”字的音值得討論。

  “怎”字不見於宋代的《廣韻》、《集韻》等韻書,而到了金代的《五音集韻》(成書於公元1208年)才有了這個字。“怎”是如何、怎樣的意思,是記錄口語的俗字,唐代的詩裡寫作“爭”(如杜牧《邊上聞笳》:“蘇武爭禁十九年。”),到宋代的詩人才開始使用“怎”字,例如宋•李清照的詞《聲聲慢》:“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在現代漢語,“怎”字可單用,意思是“如何”,例如“這件事怎辦?”或者組成複音詞,如:怎麼、怎麼樣、怎樣,它們的詞義大同小異。而在台語,“怎”字讀做 tsɔm` tsuã`(均見《彙音寶鑑》),《厦音典》則記錄 tsim` tsãi` 兩個音。國語的怎樣、怎麼,台語說 tsuã`-iũ(怎樣)、anʟ-tsuã`-iũ(按怎樣)、anʟ-tsuã`(按怎)。一般,tsuã` 不單用。

  “怎”字的音,《五音集韻》說是“子吽切”(引自《康熙字典》)。反切下字“吽”在《集韻》有魚侯切(平聲、侯韻)、於金切(平聲、侵韻)、許后切(上聲、厚韻)三個音,而舊版《辭源》說“怎,讀若枕”(其實,“枕”是捲舌音,而“怎”並不捲舌)。“枕”是深攝的字,故子吽切的“吽”字的音應該取同樣是深攝的“於金切”,台音 im,子吽切的台音就應該是 tsim(陰平聲),但因“枕”是上聲字,故“怎”字應該讀做上聲 tsim`,這就是《厦音典》記錄的音。

  在台語,-im 韻的字往往又讀做 -ɔm 韻,例如:森,simsɔm;參(人參),simsɔm;箴,tsimtsɔm,所以“怎”字在台語又讀做 tsɔm`。“怎”字的 tsɔm` 這個音用於 tsɔm`-bo一詞(《台日大》誤為 tsɔm`-bo´),tsɔm`-bo的字就是“怎麼”,是 tsɔm`-mo的音變,意思就是怎麼、為什麼。例句:tsɔm`(怎)-bo(麼)li`(你)-bien`(免)-k‘iʟ(去)=怎麼(為什麼)你不用去。

  至於把“怎”字讀做 tsuã`(漳腔)或 tsãi`(厦腔),它們的音變機理並不清楚。“怎”是深攝的字,深攝的字在閩南語並沒有讀做 -uã 韻或 -ãi 韻的例。

  例句裡把 an`-nua` 寫做“安奈”及“安納”顯然是隨便寫的近音字。

 

結論

  總之,台語“bo´beʔ-an`- nua`tsuã`)”=“不然,要怎樣?”應該寫做“無,卜按怎”比較好。

 

本篇發表於 b 並標籤為 , , , , , , , , , , , , , , , , , 。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

11 Responses to 無麥安奈(boˊ beʔ-anˋ-nuaˋ)──不然要怎樣?

  1. 洪振忠 說道:

    卜字 似不妥 適當的字是(惟ui5). 說文: 凡思也. 字彙:無非切 正字通:無肥切: 音bi5.
    i, ui 有 e(廈)/oe(漳)/ei(泉)之對應.如風吹(chhui 1- chhe 1)
    惟(beh4/bueh4/ber4) 有願欲, 意欲, 思考, 思量, 思維.. 等意. 維有纖維(bi5)音. (維)是糸旁, (思維)是俗寫,應寫為(思惟)較妥.

    • 劉建仁 說道:

      “惟" 字的音是《廣韻》以追切,平聲、脂韻、喻四母,屬止攝合口三等。把 “惟" 讀做 ui5,與切語以追切相符。
      “惟"字又《字彙》無非切、《正字通》無肥切。反切下字非、肥皆在《廣韻》平聲、微韻,也是屬止攝合口三等。要、欲意義的台語有 : beh4(厦)/bueh4(漳)/berh4(泉) 的對應,而 “惟" 所屬止攝合口三等脂、止、至韻的字沒有這個對應,微、尾、未韻則有。
      beh4 等是陰入聲,"惟" 是陽平聲,聲調不符。

  2. chenfra 說道:

    這個網站是很好的台文論壇,包含筆者可作「new論」。經老同學的介紹而認識Yifer蘇錦坤先生,Yifer的網站也甚有內容(雖然他不勝任談日式台語!?)。讀此「卜」文之前,看到Yifer提起「廉爺爺」的 著作「 /連鞭/ :猶言遽也。連呼亷;正音也。⋯⋯」(《台灣語典》卷二)。此位「廉」爺爺的著作或許成書於日治台灣初期,現在研究台語漢字的讀書人,如我輩感到頗有「new」論。筆者的new論則是:/liam-mi/ 是「臨卜」[liam-bè]的第二音節被第一音節同化。台語[bè]音頗費解,此時筆者把它當英文的符號 & (ampersand)用。請問「吃飽未?」「未去?」「寒梅著花未?」(王維)。[be][bè]混淆。因此也許白字「祙」當新義或可接受?

    • 劉建仁 說道:

      “鞭",《廣韻》卑連切,平聲、仙韻、非母,山攝、開口、三等。山開三陽聲韻的字在台灣閩南語音讀時,常例規則為文讀音讀 -ian 韻,白讀音讀 -inn 韻(教育部台羅拼音,下同),例如 : 篇,phian1/phinn1; 箭,tsian3/tsinn3; 錢,tsian5/tsinn5; 鮮,sian1/tshinn1; 扇,sian3/sinn3 等等。故 “鞭" 字的文讀音是 pian1,白讀音是 pinn1。
      “鞭" 是趕牛馬等牲畜的用具,成語有 “快馬加鞭"。
      華語 “馬上來",台語說 “liam5-mi1-lai5(來)"。這個 liam5-mi1 應該是 “連鞭" 的音變 :
      連鞭 : lian5-pian1 > lian5-pinn1(鞭的白話音) > liam5-pinn1(前音節韻尾-n受後音節聲母p-的同化變成-m) > liam5-mi1(後音節聲母p-受前音節韻尾-m的同化變成m-)。
      “連鞭" 是連續鞭打(馬),為的是要使馬跑得更快,跟 “快馬加鞭" 的 “加鞭" 的意思相同,所以台語 “連鞭[liam5-mi1]" 有馬上、立刻的意思,是比喻義。

      • chenfra 說道:

        感謝詳細解釋。我近日看藏書,找出「㢘」爺爺的《語典》(金楓版),驚見劉前輩大名在姚榮松的導讀文內,所以對「廉」爺爺的研究,猜測有二、三十年。在下有眼不識泰山。上段文章可以解釋我初歩擬為「臨便」的訛音,尤其是南方人非騎馬民族。「馬上」一語,在台灣似在二戰後才通用。其他劉先生先前發表的漢字語彙,我也會於此再議,望不見怪。
        陳 存

    • 劉建仁 說道:

      “未" 是古漢語副詞,可用在句末,相當於 “……..了嗎"。
      “吃飽未?" = 台語 : tsiah8(食)-pa2–be(輕聲) = 華語 : 吃飽了嗎?
      “寒梅著花未?,著花未?= 開花了嗎?
      “未" 也用在動詞前表示還沒有進行該動作。
      “未去?" = 華語:沒有去? 對應的台語是:無去[bo5-khi3]?
      “未" 的台語白話音是 : be7(厦)/bue7(漳)/ber7(泉)。
      與 “未" 容易混淆的是 “不會" 意義的 bue7(厦泉)/be7(漳)。這是 “無會" 的合音。有人用 “𣍐" 字。歌仔冊借用同音字 “袂"。
      “𣍐去[bue7/be7-khi3]" = 華語:不會去。

  3. Charles Ang 說道:

    Anua 嘛是南島語啦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250892711974217/permalink/378337295896424/

    • 劉建仁 說道:

      台語 an2-nua2 是 “按怎[an2-tsuann2]"(教育部台羅)的音變,與南島語何干?! 請先證明 “按怎[an2-tsuann2]" 是南島語。不能一句 “Anua 嘛是南島語啦" 就否定 an2-nua2 是漢語方言,就否定我的整篇論證。

  4. klllm 說道:

    卜在福州話就這麼寫了,福州話「想要」發puoh,寫作卜,泉州話部分腔調把beh(或berh)發作boh,也是同源。另外文中說「唇音清音濁化未見例子」,但像是「認識」、「曾經」意思的「捌」,就是原本念pat,但在一些腔調中濁化為bat。

  5. 說道:

    在看歌仔戲時,將"安"寫作"焉",音義都合理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