囝仔(ɡinˋ-naˋ)──小孩子

囝仔(ɡin`-na`)──小孩子

  例句1:“為了要讓台灣的「囝仔」可以輕鬆地把母語學好,我們堅決支持教育部推行的台語漢羅文書寫政策。”(2004.6.21.自由時報15頁)

例句2:“我們是「囡仔」啦,原來你們大人這樣處理黨務喔。”(2006.1.19.自由時報A4頁)

例句3:“卻是驚天動地的「囝仔黨」。”(1993.9.29.自立早報2頁)

例句1的“囝仔”是台語,讀做 ɡin`-na`(仔[a`]受 ɡin` 的韻尾影響而成為 na`),是小孩子、兒童的意思;例句3的“囝仔黨(ɡin`-na`-tɔŋ`)”則指成群的小孩。

台語 ɡin`-na` 的基本意義是“小孩子”,但有時候指“子女”,例如:li`(你)u(有)-kui`(幾)-e´(個)-ɡin`-na`?是問人家你有幾個孩子(子女)?又 ɡin`-na` 有時指“嬰兒”, 例如:sẽ(生)-ɡin`-na`=生小孩。

囝仔(ɡin`-na`)是泛指男女小孩,如果需要區別性別,則“男孩子”說 tsa-pɔ-ɡin`-na`,“女孩子”說
tsa-bɔ`-ɡin`-na`。

台語 ɡin`-na` 的 ɡin`(ɡin` 並不單用),一般用“囝”字(國音ㄐㄧㄢˇ),但也有用“囡”字的,如《普閩》及《台閩》;也有人用“孨”,如《台話大》;《綜台基》則另外擬議用新創字“”(從子,艮聲,仿銀[ɡin´]字)。

“囝”是一個方言字(或者說俗字),唐代就有。在唐代的時候,廣東、廣西、福建等地還被認為是蠻荒之地,地方行政長官為了討好朝廷,就將當地的一些兒童抓來,強行閹割去勢後獻給朝廷做太監。當時的文人顧況就寫了一首《哀囝詩》說:“囝生閩方,閩吏得之,乃絕其陽,……郎罷別囝,吾悔生汝;囝別郎罷,心摧血下。”(心摧:心裡悲傷)自注:“閩俗呼子為囝,父為郎罷。”“郎罷”是福州話,意思是父親,所以這首詩所說的閩方指的是閩北。

“囝”字福州話讀做 kiaŋ(上聲),意思是兒子,相當於台語、閩南語的 kiã`(本字“囝”,詳後),而台語的 ɡin`-na`,福州話說“伲囝(nie iaŋ[或 kiaŋ])”。

到了宋代,“囝”字被收入於官修的《集韻》(《廣韻》沒有收)。《集韻•上聲•獮韻》:“囝,九件切,閩人呼兒曰囝。”

“囝”字的音,《集韻》九件切(上聲、獮韻),和“蹇”字同音。蹇字在《廣韻》是九輦切,也是在上聲、獮韻,屬山攝、三等、開口呼。因此,“囝”的中古擬音是
ckjæn(依董同龢擬音),國音ㄐㄧㄢˇ,台與文讀音 kien`。

“囝”的本義是兒子,引伸泛指小孩子,在台語“囝”的語音演變為
ɡin`,演變過程如下:

說明:

(1)主要元音 æ 高化為 e,介音 -j- 變為 -i-。kien` 是“囝”的台語文讀音。

(2)主要元音 e 繼續高化成為 i,並與介音 -i- 合併,語音成為 kin`。《閩方大》說,在厦門話,小孩子意義的“囝仔”是 kin`-a`,或說 ɡin`-a`;而漳州話則只說 kin`-a`。《厦英》及《台日大》也說 kin`-a` 是漳州話。

(3)聲母 k- 濁化為 ɡ-,語音變成 ɡin`。“囝仔”在台灣似乎大部分人說 ɡin`-na`,《台閩》就只收 ɡin`-a`,沒有收 kin`-a`。

“囝”從兒子的本義引伸為泛指小孩子,音韻上又可變為
ɡin`,台語小孩子意義 ɡin`-na`
的ɡin` 的本字是“囝”。

下面說兒子意義的 kiã`。

兒子,台語叫做 kiã`,kiã` 的本字也是“囝”。前面說過,“囝”屬山攝、三等、開口呼,而和“囝”同韻母的字,在台語白讀時有變成 -iã 韻的例,如:件,其輦切(上聲、獮韻),kiã;健,渠建切(去聲、願韻),kiã(iɔŋ`-kiã)。因此,“囝”的音可音變為 kiã`,其音變過程可能如下:

說明:

(1)主要元音 æ 低化為 a,介音 -j- 變為 -i-。

(2)主要元音 a 受韻尾 n 的影響而鼻化,成為
ã。聲調保持陰上聲(因為聲母為清音)。

兒子意義的 kiã`(囝)(厦門、漳州、台灣),泉州話說 kã`。這個 kã` 可能從 kiã`(囝)的介音 -i- 消失而成為 kã`,或有可能從“囝”的中古音 ckjæn 變為 kan`(介音 -j- 消失,主要元音低化),再主要元音鼻化而成 kã`,因為小孩子意義的 kin`-a`,泉州話又說 kan`-a`(見《閩方大》356頁)。泉州話的兒子kã` 又說 ŋã`,這是 kã` 的濁化,如 pe-kiã`(父囝),泉州話也說pe-ŋã`(見《厦英》341頁)。

泉州話小孩子意義的
kan`(囝),在某些場合台灣話也使用,如 ts‘un-ɡu´-kan`(春牛囝)是 ts‘un-ɡu´-tɔ´(春牛圖)上的牛背上的牧童(“春牛圖”是舊時台灣農業社會普遍使用的日曆,只有一張,大約半張報紙大,上面列出農曆一年的月、日及二十四節氣,中央畫一隻牛,牛背上有牧童。)。《厦英》又收有
ts‘iũ-kan`(象囝)一詞,指看護、飼養象的童子,引伸也指大人。

這個兒童意義的閩南語
kan`(囝),可能和
tsa-bɔ`-kan`(查某。女婢)的 kan` 有關,因為 tsa-bɔ`-kan` 是在小孩子的時候就被賣給大戶、富豪當奴隸、婢女(詳<查某仔[tsa-bɔ`-kan`-na`]>篇)。

台語又有 lieŋ´(靈)-toʔ(桌)-kan`-na` 一詞。台灣習俗,人死後在家設一個 lieŋ´-toʔ-a`(靈桌子),上面供奉死者牌位,桌上有香爐、供物等,並放置紙製的男女童僕供死者使喚,這個紙製的男女童僕叫做
lieŋ´-toʔ-kan`-na`,kan` 也應該是“囝”。

下面說與“囝”有關的“囡”。

在閩南語,兒子義的 kiã` 及小孩子義的 ɡin`(-na`),它們的本字都是“囝”,《厦方言》及《閩方大》對於 kiã` 及 ɡin` 都用同一個“囝”字,但較早出版的《普閩》則 kiã` 用“囝”,ɡin` 用“囡”。

“囡”和“囝”一樣,到《集韻》才被收錄。《集韻•入聲•緝韻》說“囡”是“”的或體,而“”則《說文》和《廣韻》都有收。《說文•囗部》:“,下取物縮藏之,从口从又;讀若聶。”《廣韻》對“”收錄兩個音義:(1)尼立切(入聲、緝韻)。“,私取皃。”(2)女洽切(入聲、洽韻)。“手取物。”“尼立切”,國音ㄋㄧˋ,台音 lip;“女洽切”,國音ㄋㄚˋ,台音 liap

“囡”字在字義及字音上都和台語
ɡin`-na` 無關,閩南語 ɡin`-na`
用“囡”字,應該是借用吳方言的方言字“囡”(和《集韻》的“囡”無關)。舊版《辭源》說:“囡:音聶,俗讀若南。吳人謂女兒曰囡。《柳南續筆》:‘漁家日在湖中,自無不肌面粗黑,間有生女瑩白者,多名白囡,以誌其異。’”按,《柳南續筆》為清代王應奎所作。《漢大字》則說“囡”讀做ㄋㄢ(陰平調),方言指小女孩,也泛指小孩。

吳方言使用“囡”字記錄女兒意義的吳語ㄋㄢ,可能受到閩語“囝”的啟示或影響。閩語“囝”是指兒子,是對父母而言的男孩子,字的結構是從子從囗(應該是一個會意字)。“子”一般指兒子。而“女”則相對於“子”(兒子)而言,指女兒,於是吳方言就仿效閩語的“囝”,造一個“囡”字,表示吳語女兒的ㄋㄢ。而這個“囡”的字形又恰巧與古漢語“”的異體字“囡”相同。

“囡”字本來是吳方言表示女兒的方言字,《漢大字》雖然說“囡”也泛指小孩,但在閩南語或台語為了區別 kiã` 與 ɡin` 而分別使用“囝”與“囡”字似無必要,理由是一方面“囡”字在音韻上與 ɡin` 無關,另一方面 ɡin` 不單用,一定以
ɡin`- a`(na`)的形式出現,很容易和 kiã` 區別。也就是說“囝”單用或成為合成詞的語素(如“查某囝”[tsa-bɔ`-kiã`])時,“囝”表示 kiã`,兒子的意思,tsa-bɔ`-kiã` 則女兒。以“囝仔”的形式使用,或再與其他詞複合時(如“查某囝仔”),“囝仔”表示
ɡin`-na`,一般指小孩子,查某囝仔(tsa-bɔ`-ɡin`-na`)則指女孩子。

下面說“孨”字。

《台話大》對 kiã` 用“囝”字,對 ɡin`-na`
用“孨”字。(孨,現代音ㄓㄨㄢˇ。)

《說文•孨部》:“孨,謹也。从三子。”徐灝認為三子表示三個小孩子,“孨”的本義應該是弱小,謹是引伸義。而《玉篇•孨部》則說“孨,莊卷、旨兗二切,謹也,孤兒也。”增加了“孤兒”的意義,但沒有書證。

《廣韻》把“孨”字收錄在三個地方:(1)上聲、獮韻:旨兗切;“孤露可憐。說文曰:謹也。”(2)去聲、線韻:莊眷切;“謹也。”(2)入聲、緝韻:尼立切;“戢孨,聚皃。”孨字的現代音ㄓㄨㄢˇ,就是根據《廣韻》的旨兗切,台語讀做 tsuan`。

“孨”字,雖有孤兒義,但不是泛指小孩子,在音韻上和台語
ɡin` 或 kin` 又沒有音變關係,使用“孨”字表示台語小孩子意義的 ɡin`-na` 並不恰當。

下面是一些和“囝仔(ɡin`-na`)”有關的語詞、成語、諺語供參考。

囝仔王(ɡin`-na`-ɔŋ´)=一群小孩子的首領。

囝仔頭(ɡin`-na`-t‘au´)=在一群小孩子裡面帶領的孩子。

囝仔工(ɡin`-na`-kaŋ)=童工。

囝仔歌(ɡin`-na`-kua)=童謠。

囝仔款(ɡin`-na`-k‘uan`)=樣子像小孩子。比喻天真或不懂事。

囝仔性(ɡin`-na`-sieŋʟ)=小孩子脾氣。

囝仔豚仔(ɡin`-na`-t‘un´-na`)=十五六歲的小孩。

囝仔疕(ɡin`-na`-p‘i`)=年紀小的小孩子(蔑稱)。

囝仔人(ɡin`-na`-laŋ´)=小孩子(泛稱)。

囝仔先(ɡin`-na`-sien)=形容年紀輕輕就有一副大人的氣度。一般把“先”誤作“仙”。

死囝仔(si`-ɡin`-na`)=罵小孩子的話。

猴囝仔(kau´-ɡin`-na`)=罵別人小孩子的話,尤其罵調皮小孩子。

猴死囝仔(kau´-si`-ɡin`-na`)=罵別人調皮小孩子。

囝仔栽(ɡin`-na`-tsai)=幼小兒童(tsai 是幼苗之意)。

囝仔丹(ɡin`-na`-tan)=年紀稍長的小孩子。台語《收酒矸(siu-tsiu`-kan)》:“我是十六歲囝仔丹”。

着死囝仔災(tioʔ– si`-ɡin`-na`-tse)=染上小孩子的瘟疫;罵孩子的話。

囝仔人有耳無喙(ɡin`-na`-laŋ´ u-hĩ bo´-ts‘uiʟ)=小孩子有耳朵沒有嘴巴;小孩子只能乖乖聽大人的話,不能回嘴或插嘴。

大人 peʔ 起,囝仔佔椅(tua-laŋ´ peʔ-k‘i`,ɡin`-na` tsiamʟ-i`)=大人從椅子上站起來,小孩子就一屁股坐下去。比喻小孩子沒有禮貌。

大人放囝仔屎(tua-laŋ´ paŋʟ-ɡin`-na`-sai`)=比喻大人做出幼稚、不成熟的事情。

囝仔起大人禍(ɡin`-na` k‘i`-tua-laŋ´-e)=因小孩子而引起大人之間的災禍(吵架、打架等)。

囝仔人尻川三斗火(ɡin`-na`-laŋ´ k‘a-ts‘ŋ sã-tau`-hue`)=小孩子屁股有三盆火,表示小孩子不怕冷。(k‘a-ts‘ŋ:屁股。)

囝仔食紅蟳──愛管(講)(ɡin`-na` tsiaʔ-aŋ´-tsim´── aiʟ-kɔŋ`)=歇後語(或俏皮話)。紅蟳是一種海蟹,它的螯足強大多肉,味鮮美,小孩子最喜歡吃。蟳的螯足台灣話叫 tsim´-kɔŋ`(蟳管),簡稱“kɔŋ`(管)”。小孩子吃蟳時最喜歡吃螯足,也就是“愛管(aiʟ-kɔŋ`)”,而因為“講”也讀 kɔŋ`,於是“愛管”就和“愛講”同音,用來比喻愛講話、喜歡說閒話的人,含貶義。

本篇發表於 ɡ 並標籤為 , , , , , , 。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

9 Responses to 囝仔(ɡinˋ-naˋ)──小孩子

  1. 王先生 說道:

    我所知道的有兩位學者韋樹關和張惠英先生都給了本字,雖然都有問題不過總算有一點頭緒。我還不知道應該信誰的看法。

  2. Nancy Cai 說道:

    您好!我想問如果是嬰兒真正的念法是什麼呢?
    紅囝仔➡(ong ee yiea) ?
    想請問我這樣拼是否正確?

    • 劉建仁 說道:

      國語"嬰兒"台語說enn1 a0(嬰仔)或inn1 a0(nn表是鼻化音,a讀輕聲),也說ang5-enn1-a2(紅嬰仔)或ang5-inn1-a2(1表陰平,2表上聲,5表陽平,0表輕聲)。又說enn1-a2,inn1-a2。

  3. 洪振忠 說道:

    囝 的本字是 孩
    請看下列影片:
    「閩南語(河洛語)」的正確寫法:「孩」

    • 劉建仁 說道:

      “考求方言詞的本字應該音義並重。論證方言詞的實際讀音和本字的音韻地位對應關係,這是考本字的音韻論證;解說方言詞的實際含義和本字字義之間的繼承或變異的關係,這是考本字的詞義論證。……..所謂本字的音韻地位指的是該字在廣韻音系中的聲韻調,一般以《廣韻》或《集韻》所注反切為依據。《廣韻》的音類和現代方音之間的對應有常例、變例和特例。…….." (李如龍《漢語方言研究文集》115頁)。
      依此標準,抱歉,洪先生您所論通不過此標準。

  4. chenfra 說道:

    洪同學:看著汝兮「優丑武」Yu-Tube,讀佮看兩三遍才消化。也是引起我頭一遍讀著劉老師(老仙e)兮舊講義,擱上一課。汝講咧合理,但是內容是「原始漢語」Proto Chinese。語音兮分化gkh走來走去,所以「亥」有該[ㄍ]、刻[ ㄎ]、孩[ㄏ]兮分化。但是,劉老師講宋代《集韻》就有「囝」字(汝講有理,分化自「孩」音,也是我「小漢」兮時第一句學著兮客話),擱再(ko-tsìa可再?)/hàn/是「小漢」抑是「大漢」,就是北京語講「彪形大漢」,台語有聼咧講「髙tsíang大漢」。為這遍「意見」才發現汝講兮「糾糾纒」ko-ko-tinn有理,有閑我會作文章支持汝,希望劉老師「勿會」將lan兩个「扣分」,抑是「趕出教室」!再可講,tsia-ko-kóng là!

  5. 小明 說道:

    說那麼多,仔音子。您怎麼解釋!

    • 劉建仁 說道:

      a2 是台語的後綴,用在名詞詞尾時是名詞的標誌,有時表示小的事物,例如 : 狗a2,貓a2,刀a2,椅a2,桌a2,……。 這個後綴 a2,向來閩南語、台語文獻「借用」"仔" 字記寫;"仔" 字本身也有細小的意義,但沒有 a2 的音。
      台語後綴 a2 的用法很多,可參閱相關字典、辭典的說明。
      有的學者認為台語後綴 a2 的詞源是 “囝"。

  6. 呂一生 說道:

    小孩讀音是gin na 不是 in na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