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LP(p‘ɔˊ-lan⊦-p‘a)──拍馬屁

LPp‘ɔ´-lan-p‘a)──拍馬屁

  例句1:“捧LP固然意在討好對方,但是如果對方不領情,反而成了性騷擾。”(2004.10.11.自由時報2頁)

  例句2:“趙建銘靠一些人PLP而升上台大主治醫師。”(2004.10.6. 自由時報15頁)

 

  例句1的“捧LP”是台灣話 p‘ɔ´-lan-p‘a,是拍馬屁、阿諛奉承的意思。台語 p‘ɔ´ 是用雙手承托的意思,相當於國語的“捧”。台語 lan-p‘a 是男子陰囊的意思,LP就是 lan-p‘a 的縮寫,取兩個音節的開頭字母L和P。p‘ɔ´-lan-p‘a,表面上的意義是雙手承托陰囊,實質的意義是拍馬屁、阿諛奉承,因為被 p‘ɔ´ 的人覺得很舒服。和 p‘ɔ´-lan-p‘a 類似的詞句有 p‘ɔ´-k‘a(骹,腳)saŋ`-ts‘iu`(手)及 p‘ɔ´-p‘ɔ´-t‘ã`-t‘ã`t‘ã` 是“托”,本字待考)。

  例句2的“PLP”是台語 p‘ɔ´-lan-p‘a 的縮寫,取三個音節的開頭字母。

  在例句1,用“捧”字表示台語 p‘ɔ´,捧字的意義和台語 p‘ɔ´ 的詞義都是用雙手承托,但是捧字台語讀做 p‘ɔŋ`,和 p‘ɔ´ 不符,下面將詳細討論。

  翻查閩南語、台語的字書、辭書,可以發現台語拍馬屁意義 p‘ɔ´-lan-p‘a 的寫法有:“扶玍葩”(《台日大》)、“抔脬”(《台話大》)、“扶卵脬”(《厦方言》)、“扶膦脬”(《台閩》)等不同的寫法,到底哪一個才算正確?下面將分 p‘ɔ´lanp‘alan-p‘a 四個詞來分別討論。首先討論 p‘ɔ´

 

  (一)p‘ɔ´(國語“捧”)

  台語 p‘ɔ´-lan-p‘a p‘ɔ´ 是用雙手承托的意思。《厦英》沒有收 p‘ɔ´-lan-p‘a 這個詞,但有收同義的 p‘ɔ´-t‘ã`p‘ɔ´-saŋ`p‘ɔ´-k‘a saŋ`-ts‘iu`。《厦英》對於 p‘ɔ´ 的定義是:“to lift with both hands put below, as a table, or such heavy things.”即雙手放在下面抬高(如桌子或重物),這應該是引伸義,本義應該是雙手承托。《厦英》又說 p‘ɔ´ 的文讀音是 hu´。從文讀音 hu´ 這一點可看出《厦英》認為 p‘ɔ´ 的本字是“扶”。也許是這個原因,後來的閩南語、台語字書、辭書對於 p‘ɔ´ 大都使用“扶”字。不過,《綜台基》除了“扶”字外,另外提示“抔”字;《台話大》採用“抔”字,但又說“抔(p‘ɔ´)”或作“捕”,俗作“扶”。

  下面對於台語 p‘ɔ´ 的用字“扶”、“抔”、“捕”三個字做一個討論。

 

  (1)扶

  雙手承托的台語 p‘ɔ´,除了陳修的《台話大》採用“抔”字外,其他各書大都採用“扶”字。從音韻上來看,扶字在台語可讀做 p‘ɔ´,但字義和台語 p‘ɔ´ 的詞義並不相符。

  “扶”字,《廣韻》記錄兩個音,一個是“防無切”(平聲、虞韻),另一個是“甫無切”(平聲、虞韻)。讀做防無切時,字義是“扶持也;佐也。”而讀做甫無切時,扶字用於“扶寸”一詞,“扶”和“寸”都是古代的長度單位,“扶”是拇指之外四個手指併在一起的寬度,“寸”是一個手指的寬度,而“扶寸”(也作膚寸)則用來形容微小。扶字讀做甫無切(現代漢語讀音ㄈㄨ)時的意義和本篇討論主題無關,和本篇有關的是扶字讀做“防無切”時的意義。

  “扶”字的防無切演變到現在,國音ㄈㄨˊ,台音 hu´。而防無切屬遇攝、三等、合口,和這個音切同韻母的字在台語一般文讀 -i 韻(漳腔)或 -u 韻(厦腔),如:夫,hu;須,sisu;株,tu;矩,ki`ku`;雨,i`u` 等,而聲母為唇音及喉音時,則白讀音有韻的例,如:斧, hu` pɔ`;傅, huʟ ʟ;敷, hu p‘ɔ;芋, i ɔ;雨, i`u` 。可見扶字在台語白讀時可讀做韻。

  而防無切的反切上字“防”(表示聲母)在中古屬並母,並母的字在台語音讀(尤其是白讀)時它們的聲母有很多讀做 p‘-,如:縫,p‘aŋ;皮,p‘ue´;簿,p‘ɔ 等等。因此,扶字在台語音讀時,聲母可讀做 p‘-

  從上面對於扶字防無切的聲母及韻母的討論,可以知道“扶”字在台語白讀時可讀做 p‘ɔ´

  “扶”字在台語雖然可讀做 p‘ɔ´,但扶字的字義和台語 p‘ɔ´ 的詞義並不完全吻合。

  “扶”是一個會意兼形聲的字。在金文,“扶”是,右邊是“手”,左邊是“夫(人)”,會“用手攙扶”之意,“夫”也兼表聲。到了篆文成為,右邊是“夫(人)”,左邊是“手”,隸變後楷書寫做“扶”。依據金文的字形,扶字的本義應該是“攙扶”的意思,也就是用手輕輕架住對方的手或胳膊(《現漢》)的意思。後來扶字從攙扶的本義引伸出幫助、倚仗等意義。不論扶字的本義或引伸義,扶字的意義都和台語 p‘ɔ´ 的用雙手承托東西的意義不相符。事實上,扶字的本義相當於台語的 hu´ huã。台語的 p‘ɔ´ 必須是用雙手的,而且雙手是併攏放在東西下面用手掌來承托的,所以,從“扶”的字義來看,“扶”不是台語 p‘ɔ´ 的本字。

 

  (2)抔

  “抔”字《廣韻》記錄了兩個音,一個是“芳杯切”(平聲、灰韻),意義是“披抔”(作者按:意義不詳);另一個是“薄侯切”(平聲、侯韻),意義是“手掬物也。”從字音及字義看,後者跟本篇討論主題有關。“抔”字《彙音寶鑑》等台語及閩南語韻書沒有收,但抔字的字音薄侯切屬流攝一等,而這個韻母所包含的字在台語大都文讀音韻,白讀音 -au 韻,如:偷, t‘ɔ t‘au;走, tsɔ` tsau`;溝, kau;候, hau 等。因此,“抔”字在台語應該讀做韻。而薄侯切的反切上字“薄”屬並母,並母的字的聲母有很多在台語讀做 p‘-,已在前文說明過。又因並母是濁聲母,在台語並母字的聲調大多變成陽平,抔字的聲調也應該是陽平。

  從上面對抔字的聲母、韻母、聲調的討論可知,“抔”字在台語應該讀做 p‘ɔ´。(抔字國音ㄆㄡˊ,也是依據薄侯切而讀。)

  至於抔字的意義,《廣韻》說是“手掬物也。”而“掬”是“用兩手捧(東西)”(《形義分析》),“捧”又是什麼呢?“捧”是“兩手承托”(《辭源》),因此,“手掬物”也就是“用雙手承托(東西)”的意思了。“抔”字的這個意義正和台語 p‘ɔ´-lan-p‘a p‘ɔ´ 的詞義相符。

  “抔”字,在台語既然讀做 p‘ɔ´,字義又是用雙手承托(東西),台語 p‘ɔ´-lan-p‘a p‘ɔ´ 就是“抔”字了。“抔”字是台語 p‘ɔ´ 的本字。

  台語 p‘ɔ´(抔)是雙手承托,p‘ɔ´(抔)-lan-p‘a 是雙手承托陰囊,比喻阿諛奉承,而 p‘ɔ´ 單用也有奉承、討好的意思。例如:tieŋ`(頂)-si(司)tioʔ(着)-aiʟ(愛)-p‘ɔ´(抔)=對上司需要奉承;hit(彼)-e´(個)-laŋ´(人)tsin(真)-ɡau´-p‘ɔ´(抔)=那個人很會阿諛奉承(拍馬屁)。

  依據《辭源》的解釋,“抔”是“以雙手捧物”,“捧”是“兩手承托”,可見“抔”和“捧”是同義詞(也許是同源)。而“捧”從兩手承托的本義引伸出抬舉、奉承他人、或代人吹噓的意義(《形義分析》),如:(a)“捧場”是故意替別人的某種活動或局面吹噓(《現漢》);(b)“吹捧”是吹噓捧場(《現漢》);(c)“捧臭腳”是譏諷奉承諂媚(《辭源》,語出《隋書•王劭傳》之“捧腳”。)“捧”既然有奉承的意義,同義詞的“抔”(台音 p‘ɔ´)當然也有奉承的意義了。不過,這個“抔”的奉承意義只留存於台語了。

 

  (3)捕

  “捕”字,《廣韻》薄故切(去聲、暮韻),國音ㄅㄨˇ,台音(《彙音寶鑑》),字義是捉拿。不論是字音或字義,“捕”字都和台語雙手承托義的 p‘ɔ´ 不符,“捕”應該和台語 p‘ɔ´ 無關。

 

  (二)lan(國語:男陰、男子陽物)

   在台語,陰囊 lan-p‘a lan 可以單用。而 lan 單用時有時候指男子外生殖器全部,包括陰囊和陰莖,有時候只是指陰莖,例如 ɡia´-lan m(毋)-tsai(知)-tŋ`(轉)-kieŋ(肩)的 lan 指的是陰莖,意思是“扛陰莖不知道換肩膀”,比喻譏諷不知變通的人。精確地說的話,在台語,男子的陰莖叫做 lan-tsiau`(屌、鳥),陰囊叫做 lan-p‘a,睾丸叫做 lan-hut(核),外生殖器全部叫做 lan。男子外生殖器也叫男陰,下面將以“男陰”來對應台語男子外生殖器意義的 lan

  台語男陰義 lan,《雅俗通》用“”字,《台日大》用“玍”字(“生”字去掉頭),《綜台基》把“卵”、“”並列,《台閩》用“膦”字,整理起來,有、玍、卵、膦四個字。下面逐一討論。

 

  (1

  在閩南語、台語的字書、韻書裡,最早使用“”字表示男陰義 lan 的是《雅俗通》。“”字在《雅俗通》有兩個音,一個是巾字韻、下去聲、柳母(lin),另一個是干字韻、下去聲、柳母(lan),而字義都是“男子陽物”。男子陽物就是男子外生殖器,即男陰。

  這個“”字出自明代的《字彙》。《字彙•尸部》:“,閩人謂陰也。”(轉引自《漢大字》)。“陰”在漢語裡有男性或女性的生殖器的意義,《字彙》所說的“陰”指的是男陰,就是男子外生殖器。

  至於“”字的音,《字彙》說是力刃切。力刃切的反切下字“刃”在《廣韻》是收錄在去聲、震韻下,屬臻攝、三等、開口呼。屬於此韻母的字在台語文讀時大多讀做 -in 韻,而白讀時則有讀做 -an 韻的例;如:陳, tin´ tan´;趁, t‘inʟ t‘anʟ;鱗, lin´ lan´。“”字依此音變規律,文讀音 lin,白讀音 lan

 

  (2)膦

  董忠司主編的《台閩》採用“膦”字做為台語男陰義 lan 的字,並且說“膦”或從尸,認為“膦”是“”的異體字。

  “膦”字見於《廣韻》。《廣韻•上聲•獮韻》:“膦,膦輭,無力。力展切。”跟“膦”同音的字有輦、璉、僆等,國音ㄌㄧㄢˇ,台音應該是 lien`(上聲),但是《彙音寶鑑》把“膦”字讀做 lien(堅字韻、陰平聲、柳母)及 lam`(甘字韻、陰上聲、柳母),釋義都是“無力”。這兩種釋義雖然和《廣韻》相符,但把膦字讀做 lien lam` 則和《廣韻》的反切力展切不符。依據切語力展切及同音字“輦”,“膦”的台音應該是 lien`(上聲)或lien(陽去聲)。

  《台閩》說膦字或從尸(),沒有根據。如果承認“膦”是“”的異體字,則因“”讀做 lan,“膦”也可以讀做 lan 了。

 

  (3)玍

  台語男陰義的 lan,《台日大》使用“玍”字表示(“生”去掉頭)。但是傳統漢字裡沒有這個字,《康熙字典》也沒有收錄。不過近年出版的《漢大字》卻有這個字,但意義不同。

  《漢大字》把“玍”字收在玉部裡,讀做ㄍㄚˇ,說“玍”是方言,意義是乖僻、脾氣不好、調皮。《漢語方言常用詞詞典》(浙江教育出版社,1991年)則說“玍(ㄍㄚˇ)”是北方方言,和“嘎(ㄍㄚˇ)”相同,而“嘎”的意義是:(a)脾氣不好、乖僻;(b)調皮(見該書166-167頁)。

  “玍”字,不管是讀音或字義都和男陰扯不上關係,《台日大》為什麼使用玍字表示台語lan,頗值得玩味。

  《增補彙音》在干字韻、陽上聲、柳母(lan)下把“”、“生”並列,釋義是“男子之陽物也。”(按:《雅俗通》只舉出一個“”字。)“”是有所本的,但是用“生”字表示閩南語男陰義的 lan 則很費解。“生”字的音,《廣韻》有所庚切(平聲、庚韻)及所敬切(去聲、映韻)兩個音,而《集韻》則記錄師庚切(平聲、庚韻)、所景切(上聲、梗韻)、所慶切(去聲、映韻)三個音,但都沒有辦法讀做台語 lan。不過,《正字通》說:“凡事所從來曰生。”男陰是人的後代所從來,也許因為這種想法,《增補彙音》的編者把“生”字讀做 lan(訓讀),表示男陰。

  《台日大》應該是受《增補彙音》的影響,把“生”字改變一下,成為“玍”(為要和“生”區別,把頭去掉),用來表示台語男陰義的 lan。我們可以認為“玍”是台灣方言的方言字。

 

  (4)卵

  魏南安的《台大字》把“卵”字讀做lan,認為台語陰囊義 lan-p‘a lan 是卵字。

  “卵”字,《廣韻》盧管切(上聲、緩韻),台語文讀音 luan`,白讀音(《彙音寶鑑》),但卵字在台語另外可讀做 lan

  “卵”字的盧管切屬山攝、一等、合口,屬於這個韻母的字在台語文讀時一般讀做 -uan 韻,如:端,tuan;鑽,tsuanʟ;官,kuan;亂,luan 等,但少數有讀做 -an 韻的例(尤其白讀時),如:幔,莫半切,ban;謾,莫半切,ban;緩,胡管切, uan an(寬限);亂,郎段切, luan lan(亂神,lan-sin´)等,因此,“卵”字在台語可以有lan 的音,從音變規律來看,是從合口呼轉為開口呼。

  “卵”的意義,現代漢語的基本義是“蛋”。在較早的時候,因為鳥類所生的卵,它的形狀像彈丸,所以把它叫做“彈(ㄉㄢˋ)”,後來改用“蛋”字。《字彙•虫部》說:“俗呼鳥卵為蛋。”後來蛇、龜的卵也叫做蛋。

  “蛋”字本來寫做“蜑”。“蜑”是中國南方一個少數民族的名稱,也指現代中國南方以舟船為家,從事漁業的水上居民。後來民間把“蜑”改為“”,又改為“蛋”,把中國南方的水上居民叫做“蛋民”,鳥類或龜、蛇所生的卵也從“彈”改用“蛋”字。雞卵、鴨卵在口語上也變成雞蛋、鴨蛋,不過,台語 ke(雞)-nŋaʔ(鴨)-nŋ ,仍然是“卵”字。

  在蜑、、蛋三個字裡面,“蜑”字最古,見於宋代的《廣韻》及徐鉉本《說文》裡面的<新附>。《廣韻•上聲•旱韻》:“蜑,徒旱切,南方夷。”《說文新附》:“蜑,南方夷也。从虫,延聲。徒旱切。”而“”字的出現較晚,雖然清代《康熙字典》沒有收“”字,但明代(崇禎十年)的《天工開物》有“戶”一詞,“戶”就是兩廣和福建沿海的水上居民,又叫做“蛋民”。“”字從疋,旦聲,是“蜑”的異體字。

  “蛋”字最初出現在清初的《字彙補》。《字彙補》:“蛋,古作蜑。”所以,“蛋”是“蜑”的異體字。《字彙補》又說:“俗呼鳥卵為蛋。”

  “蛋”,台語叫做,如雞蛋的台語是 ke-nŋ,鴨蛋是 aʔ-nŋ,這個 就是“卵”字,而不是“蛋”字。卵字在台語讀做 是符合音變規律的。卵字,《廣韻》盧管切(上聲、緩韻),緩韻屬山攝、一等、合口,緩韻以及相對應的平聲桓韻、去聲換韻所收的字,在台語文讀時大多讀做 -uan 韻,白讀時有 -uã等韻,讀做韻的有:斷,;鑚,tsŋʟ;酸,;管,kŋ`等,故“卵”字可讀做韻。“卵”字盧管切的反切上字盧(聲母)是來母,本來是 l-,因為韻母變為鼻化韻,聲母也鼻化而變成 n-,於是“卵”就有 的音了。又盧管切是上聲,因來母是濁音,在台語往往變成陽聲調,又白讀音也有變為陽聲調的趨勢,因此卵字在台語就讀做陽上聲(併入陽去聲)的 了。

  “卵”字除了上面所說的蛋的基本義外,還有男性外生殖器“睾丸”及“陰囊”的意義。如《漢大字》說:“卵,睪丸的俗稱。”而中醫典籍《靈樞•經脈》說:“厥陰者肝脈也,肝者筋之合也,……故(肝)脈弗榮則筋急,筋急則引舌與卵,故唇青、舌卷、卵縮。”這裡“舌與卵”的“卵”指的是陰囊,而“卵縮”則是一種病證,指陰囊上縮。

  “卵”有陰囊的意義,在台語又有 lan 的音,台語陰囊義 lan-p‘a lan 就是“卵”字。

 

  (三)p‘a

  台語陰囊義 lan-p‘a p‘a,《厦音典》使用“脬”字,《台日大》使用“葩”字,《台大字》則把“胞”、“脬”並列。在這三個字裡面,使用“脬”字的比較多。下面對於脬、胞、葩三個字分別加以討論。

 

  (1)脬

  “脬”字在台語有 p‘a 的音,但脬字的本義是膀胱。

  “脬”字,《廣韻》匹交切(平聲、肴韻),屬效攝二等開口、滂母,國音ㄆㄠ,台語文讀音 p‘au。而屬於效攝二等開口呼的字,在台語文讀時一般讀做 -au 韻,而在白讀時有讀做 -a 韻的例;如:飽, pau` pa`;罩, tauʟ taʟ;炒, ts‘au` ts‘a`;膠, kau ka 等等,這是因為韻尾u弱化失落所致,依此類推,“脬”字在台語白讀時也應該有 p‘a 的音。

  “脬”字的意義,《說文》說:“脬,旁光也。”段玉裁的注釋說旁光就是膀胱。

  脬字在台語雖然可讀做 p‘a,但“脬”字的本義是膀胱,和陰囊無關,因此,台語陰囊義 lan-p‘a p‘a 應該不是脬字。

 

  (2)胞

  胞字,《說文》說“胞,兒生裹也。”用現在的語言說,“胞”就是胎衣,也叫做胞衣,指包裹胎兒的胎膜和胎盤。

  胞字的音,《廣韻》記錄了兩個,一個是“布交切”,另一個是“匹交切”,都在平聲、肴韻,字義都是胎衣。而胞字在早期閩南語韻書《雅俗通》裡出現在三個地方,第一個在卷五、交字韻、陰平聲、邊母(pau)下:“胞,胞衣也。又同胞,兄弟。”第二個在卷五、交字韻、陰平聲、頗母(p‘au)下:“胞,胞囊,膀胱。”第三個在卷六、膠字韻、陰平聲、頗母(p‘a)下:“胞,即胞囊也。”從這些記錄可以看出:胞字在台語讀做 pau 時是源自《廣韻》的布交切,讀做 p‘au p‘a 時是源自匹交切,此時“胞”用於胞囊(當讀p‘au / p‘a-lɔŋ´)一詞。那麼“胞囊”又是什麼呢?

  《雅俗通》說胞囊是膀胱,但《厦英》(391頁)說“p‘au-lɔŋ´”是男子陰囊,又說這個 p‘au 和白讀音的 p‘a 相同。《台日大》也說 p‘au-lɔŋ´(用字“脬囊”)是陰囊。翻查《辭源》及《漢大詞》等大型辭書,並沒有發現有“胞囊”這個詞,有可能胞囊是早期閩南語的俗話或口語。

  在中醫文獻上,“胞”通“脬”,此時“胞”讀做ㄆㄠ(即《廣韻》匹交切),指膀胱。如《素問•痺論》:“胞痺者,少腹膀胱按之內痛。”張志聰集注:“胞者膀胱之室。”因此,《雅俗通》的“胞囊,膀胱。”應該是正確的。《厦英》及《台日大》的說法可能有誤。現代台語對於陰囊也只說 lan-p‘a,並不說 p‘au-lɔŋ´ p‘a-lɔŋ´

  “胞”字在台語讀做 p‘au p‘a 時是“脬”的通假字,是膀胱的意思,沒有陰囊的意思,台語陰囊義 lan-p‘a p‘a 應該不是“胞”字。但是徐灝對《說文》的注箋說:“胞即包字,从包加肉旁。”而《說文》對“包”字的解釋是:“包(篆文),妊也。象人褢(懷)妊,巳在中,象子未成形也。”再從甲骨文來看,包字的甲骨文是,《甲骨文字典》說:“象人之胞胎形,當為‘包’之初文。”並說篆文有、包兩個字,事實上應該是一個字,‘人’、‘巳’都是胎兒。

  另外,《漢字源流》說:“甲骨文(的包字)像腹中有子形。篆文改為从勹(表示人有所包裹),从巳(表示未成形的胎兒),以會胎胞之意,勹也兼表聲。隸變後楷書寫作包。”並說:“(包之)本義為胎胞,即胎衣,是‘胞’的本字。”

  包字從胎衣的本義引伸泛指把東西包裹起來(動詞)的意義,如包粽子、包餃子。而“包”用做名詞時則指包裹好的東西,如包袱、郵包、香包、肉包,也指包裝用的袋子,如皮包、荷包、書包、揹包等。

  這裡值得注意的是香包、肉包的構詞形式。香包、肉包是偏正式的複合詞,是前一個語素修飾限制後一個語素,如“香包”是裡面裝有香料的包(袋子、囊),“肉包”是裡面裝有肉屑的包(袋子、囊)。同樣道理,裝有“卵(睾丸)”的袋子(即現代醫學的陰囊)也可以叫做“卵包”。而因為“包”是“胞”的本字,故“卵包”可以寫做“卵胞”。進而,也許為了區別詞義把胞字讀做 p‘au(即《廣韻》的匹交切),再變為 p‘a(韻尾u丟失)。另一方面“卵”也從 luan` 變成 lan,於是“卵胞”就變成台語的 lan-p‘a 了。

  再說,陰囊也叫“卵袋”,如《二刻拍案驚奇》六:“從來有這話:‘入舍女婿只帶著一張「卵袋」走。’”“袋” 就是“包”,因此,某些方言把陰囊叫做“卵包”應該是可能的。“卵包”演變為“卵胞”、“卵脬”,成為台語的 lan-p‘a 了。

 

  (3)葩

  台語陰囊義 lan-p‘a p‘a,《台日大》及《台話大》使用“葩”字。“葩”,《廣韻》普巴切(平聲、麻韻),國音ㄆㄚ,台音 p‘a(兩者相同),與 lan-p‘a p‘a 的語音相符。但“葩”的意義是草木的花,和陰囊無關,所以,lan-p‘a p‘a 使用“葩”字,只是取它的音。

 

  (四)lan-p‘a

  經過一番整哩,台語陰囊義 lan-p‘a 的用字,依出現的先後順序有脬、玍葩、卵脬、葩、卵胞、膦脬六種,其中使用“脬”者最多,“卵脬”次之。但是從前面的對於 lan p‘a 的討論來看,正確的用字應該是“卵胞”(胞,匹交切)。“胞”的本字是“包”,“卵胞”是從“卵包”演化而來。

  把男子陰囊叫做“卵脬”,不只是閩南及台灣,吳方言也把陰囊叫做“卵脬”。閩南語曾經受過吳語的影響,台灣話的 lan-p‘a(卵脬)有可能是從吳語傳來的。

 

  結論:台語男子陰囊義 lan-p‘a 的本字是“卵胞”,用雙手承托義的 p‘ɔ´,它的本字是“抔”,因此,台灣話拍馬屁、奉承意義的 p‘ɔ´-lan-p‘a,它的正確用字應該是“抔卵胞”。

 

本篇發表於 p‘ 並標籤為 , , , , , , , , , , , , , , , , , , 。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

2 Responses to 捧LP(p‘ɔˊ-lan⊦-p‘a)──拍馬屁

  1. 王先生 說道:

    月+元 也是lan的本字 《玉篇》人阴异呼也

  2. 王先生 說道:

    忘了加问号,只是有人这样说罢了。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