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犭肖仔(tsŋ-siauˋ ・e)──裝扮成瘋子

tsŋ-siau` e)──裝扮成瘋子

  例句1:“立委不是被行政院「裝仔」就是在作秀。”(1995.5.19.中國時報17頁)

  例句2:“老大!我像祭品,乎恁「裝」。”(2003.6.23.自由時報15頁)

  例句3:“這樣的選擇,讓國民黨或臺灣人民徒嘆連宋好像把我們「裝肖仔」。”(2004.5.21.自由時報15頁)

  例句4:“選後竟然支持重選,是他牛頭不對馬嘴,還是在「莊孝偉」?”(2004.4.6.自由時報15頁)

  例句5:“麥寮鄉長林世崇認為這項政策根本就是「裝肖維」。”(2004.8.4.自由時報8頁)

 

  上面五個例句裡的“裝仔”、“裝”、“裝肖仔”、“莊孝偉”、“裝肖維”都是一個相同的台灣話語詞 tsŋ-siau` esiau` e 是瘋子,tsŋ 是裝扮,表面上的意思是“裝扮成瘋子”。瘋子(台語 siau` e)是精神失常的人,他的說話、行為都異於常人,往往是大家戲弄、耍弄、欺騙的對象。

  “裝扮”也不是真的去把某人裝扮成瘋子,而只是一種比喻說法,“裝扮成瘋子”跟“當成瘋子”的意思差不多。

  “裝扮成瘋子”除了戲劇上的角色外,在現實的生活裡很少有人願意把自己扮成瘋子,瘋瘋癲癲,被人戲弄、耍弄,因此,台語 tsŋ-siau` e 在運用時大多以被動語態出現。

  例句1的意思是:立委不是被行政院裝扮成瘋子耍弄,就是立委自己在做秀。例句2的“乎恁裝-lin`-tsŋ-siau` e)”的意思是(我)被你們裝扮成瘋子,使得我的言行異於常人,被大家戲弄。例句3的意思是:連宋好像把我們裝扮成瘋子(當做瘋子)在耍弄(或欺騙)我們(註:連,連戰;宋,宋楚瑜;2004年時的總統、副總統候選人。)。例句4的意思是:是他牛頭不對馬嘴,還是在把我們裝扮成瘋子耍弄?例句5的意思是:這項政策根本行不通,是在把我們裝扮成(當成)瘋子玩弄。

  台語 tsŋ(裝)-siau`)・e 似乎是一個比較新的詞,除了2001年出版的《台閩》有收錄外,比《台閩》早出版的《台話大》(1991年)、《國台》(1992年)等辭書都沒有收錄。

  《台閩》(189頁):“「裝 tsŋ-siau` e」,或作「假 ke`-siau`」,裝瘋。”這個解釋不正確。國語的“裝瘋”相當於台語的“假 ke`-siau`”,但 ke`-siau` tsŋ-siau` e 不同。國語“裝瘋”是(自己主動)假裝精神失常,如成語:裝瘋賣傻;而台語 tsŋ-siau` e(《台閩》裝仔)是(被人或把人)裝扮成瘋子,同樣一個“裝”,有“假裝”和“裝扮”的不同。

  台語“裝扮成瘋子”意義的 tsŋ-siau` e 應該怎麼寫?先說“tsŋ”。

 

tsŋ 的用字及本字

  《台日大》在 tsŋ(粧)下舉出三個義項,把化妝的妝、裝扮的裝、假裝的裝、包裝的裝、裝填的裝等混在一起。例如:tsŋ-sui`-sui`=打扮得漂漂亮亮(tsŋ 當是妝字);tsŋ-sieŋ(生)=裝扮生角(tsŋ 當是妝字);tsŋ-koʔ(閣)=裝飾藝閣(ɡe-koʔ,台灣舊時的一種花車。tsŋ 當是裝字);tsŋ-siɔŋ(傷)=假裝受傷(tsŋ 當是裝字);tsŋ-heʟ(貨)=包裝貨品(tsŋ 當是裝字);tsŋ-hun(燻)=裝填煙絲(tsŋ 當是裝字)等都收錄在同一條“tsŋ(粧)”下(按:粧是妝的異體)。就是說,《台日大》的 tsŋ(粧)包含“妝”(異體“粧”)和“裝”兩個字(詞)。“妝”和“裝”兩個字的音相同(不管在國語或台語),字義也都有修飾打扮的意思,的確容易混淆。但是“妝”字主要指女人的修飾、打扮,使容貌好看;“裝”字的義項比較多,其中修飾打扮的意義指(在戲劇裡)修飾打扮使容貌改變,以符合所扮演的人物形象,所以化裝、扮裝、裝扮都是這個意義。

  台語 tsŋ-siau`)・e tsŋ 是哪一個 tsŋ?是“妝”還是“裝”?兩個都有可能。先說“妝”。

 

“妝”的意義

  “妝”字見於《說文》。《說文•女部》:“妝,飾也。从女,爿聲。”“飾”又是什麼?《說文•巾部》:“飾,(刷)也。”“飾”的本義是擦拭使潔淨,引伸為打扮使美觀。因此,“妝”的本義是(婦女)化妝,就是用脂粉等塗抹臉面,使容貌好看的意思。這個(婦女)化妝的意義後來也指戲劇演員化妝。如《元史•輿服志》:“諸樂藝人等,服用與眾人同,凡承應‘妝扮’之物,不拘上例。”這個演員化妝的“妝扮”現代漢語寫做“裝扮”。“妝扮”也叫“化裝”。戲劇演員為了扮演戲劇中的角色而變換裝束,修飾容貌,叫做“化裝”,也叫裝扮、扮裝(見《現代漢語用法辭典》438頁、1455頁、30頁)。

  “妝”字,在現代漢語已不單用,“妝”成為詞素而用於化妝、梳妝等合成詞。但在台語,“妝(tsŋ)”仍然是單用,如:tsŋ(妝)-sui`-sui`=打扮得漂漂亮亮;ɡau´-tsŋ(妝)=很會打扮;tsiaʔ(食)-tsŋ(妝)=本來容貌平平,但一打扮起來就很漂亮。

  如前面所說,“妝”本來指婦女打扮、修飾,後來戲劇演員的修飾容貌也叫做“妝”(如前引《元史•輿服志》之“妝扮”),這個用法還留存在台語裡。如:台語有 tsŋ-sieŋ(生)、tsŋ-tuãʟ(旦)、tsŋ-tsiã(淨)、tsŋ-t‘iu`(丑)等語詞,而生、旦、淨、丑都是戲曲裡的角色,演員為了適合扮演這些角色,必須修飾容貌,必須像婦女化妝一樣塗脂抹粉,所以台語 tsŋ-sieŋ(生)等的 tsŋ 是“妝”字。這個台語的“妝(tsŋ)”相當於國語的扮裝、化裝、裝扮,不過這些語詞包括修飾容貌和變換裝束,台語 tsŋ-sieŋ(生)等的“tsŋ(妝)”也可以認為已經從“修飾容貌”擴大詞義,包括“變換裝束”在內。而台語 tsŋ-siau`)・e 也應該是和 tsŋ-sieŋ(妝生)、tsŋ-tuãʟ(妝旦)等一樣的構詞法,“tsŋ”是“妝”(扮裝、化裝、裝扮),“siau`)・e”是戲曲裡的角色──瘋子,tsŋ(妝)-siau`)・e 就是“裝扮成瘋子”。不過,tsŋ-siau` e 一詞在戲劇以外運用時,就變成“(被)裝扮成瘋子戲弄”的意思,也可以說是“(被)當做瘋子耍弄”的意思。

 

“裝”的意義

  再說“裝”。

  “裝”字也見於《說文》。《說文•衣部》:“裝,裹也。从衣,壯聲。”“裹”可做動詞也可做名詞。做為動詞時“裹”是(用紙、布或其他片狀物)纏繞、包紮(《現漢》5524頁);做名詞則指纏繞、包紮好的東西,如“郵政包裹”。同樣道理,“裝”也可以做為動詞和名詞使用。“裝”做動詞時指“裹束準備行裝”(《形義分析》709頁),如《後漢書•李業傳》:“使者謂(王)嘉曰‘……速裝,妻子可全。’”“裝”做名詞時指“纏束好的出行用具,即行囊、行裝”(《形義分析》709頁),如《戰國策•齊》:“馮煖曰:‘願之。’於是約車治裝,載券契而行。”

  “裝”的基本義是裹束準備行裝(動詞)及行裝(名詞),但是在漫長的漢語發展中,“裝”衍生出許多意義,這些引伸義大都從動詞“裹束準備行裝”而來,其中與本篇有關的是:修飾、打扮、化妝。這個意義的“裝”就和前述的“妝”差不多了。如果要強加以區別的話,“妝”著重在容貌的打扮、修飾;“裝”著重在衣服、首飾的穿戴。

  “裝”從裹束準備行裝引伸而有裝束穿戴的意義(《形義分析》709頁),如《後漢書•章帝八王傳》:“每朝謁陵廟,……常夜分嚴裝,衣冠待明。”再從裝束穿戴引伸為修飾、打扮、化妝。如《後漢書•梁鴻傳》:“同縣孟氏有女,……及嫁,始以裝飾入門。”又如唐•杜甫詩《後出塞五首》之一:“千金裝馬鞍,百金裝刀頭。”

  另外,從修飾、打扮、化妝又引伸出“假裝”(故意做出某種動作或姿態來掩飾真相──《現漢》五版658頁)的意義,這是元代以後的“裝”的用法(元代以前用“佯”),可能是演員化裝(妝)的引伸。如成語裝模作樣、裝瘋賣傻、裝聾作啞等的“裝”都是假裝的意思。

  “假裝”的“裝”也寫做“妝”、“粧”,如裝模作樣也寫做“妝模作樣”(清•李漁《蜃中樓•雙訂》:“如今走到面前,又這等妝模作樣。”)。又如“裝聾作啞”也寫做“粧聾作啞”(《元曲選•青衫淚》:“從頭認都不差,可怎生粧聾作啞。”)。可見從元代開始,妝、粧(妝的異體)、裝三個字都有了假裝的意義而混用了。究其源頭,應該是戲曲演員化妝、扮裝的引伸。

  從上面對於“妝”及“裝”的討論,可以了解台語 tsŋ-siau`)・e tsŋ,使用“妝”(異體“粧”)或是“裝”都是對的,因為“妝”和“裝”都有化妝、打扮、扮裝、裝扮的意義。不過,“妝”字的意義比較單純,“裝”字的義項比較多,在台語運用時,裝扮意義的 tsŋ,以使用“妝”(異體“粧”)字比較好。

 

siau` 的意義及本字

  下面說台語 siau` e

  台語 siau` 是一個形容詞,相當於國語的瘋、狂。而 siau` 加助詞 e(輕聲)成為 siau` e 就變成名詞:發瘋的人、瘋子。

  台語 siau` 的詞義除了瘋、狂外,還有其他意義,主要有下面四項:

  (1)形容詞:瘋;狂;精神失常。如:k‘i`(起)-siau`=發瘋;siau` e=瘋子;siau`-laŋ´(人)=狂人,瘋子;siau`-kau`(狗)=瘋狗。

  (2)動詞:某些雌性動物發情。如:hit(彼)-tsiaʔ(隻)-ti(豬)-bo`(母)teʔ(在)-siau`=那隻母豬在發情。

  (3)動詞:沉迷於或狂熱執著於某事。如:siau`-kɔ`(股)-p‘ioʟ(票)=沉迷於買賣股票;siau`-t‘am(貪)=瘋狂貪婪,極度貪婪。
  (4)疊音 siau`-siau`,形容詞。形容說話詼諧而隨和的個性。如:i(伊)-tsit(一)-e´(個)-laŋ´(人)siau`-siau`=他為人詼諧而隨和。

  上面四個義項,可以說第一個義項的瘋、狂是基本義,其他三個義項都是瘋、狂的引伸。

  台語瘋狂義的 siau`,有沒有本字?台語相關韻書及字書、辭書用字的情況如下:

  《雅俗通》、《增補彙音》及《彙音寶鑑》等都沒有收錄台語瘋狂義的 siau` 這個詞,但收錄了意義有一點接近的“嬲(siau`)”。《雅俗通》卷三,嬌韻上上聲、時母(siau`):“嬲,相擾。”《增補彙音》》卷三,嬌字韻上上聲、時母(siau`):“嬲,男女相擾也。”《彙音寶鑑》抄錄了《雅俗通》,另外在嘄上上聲、柳母(niau`)下收錄“嬲,擾也。”把“嬲”字又讀做 niau`,這是文讀音。

  “嬲”字的意義,《玉篇•男部》:“嬲,戲相擾也。”玄應《一切經音義》引《三蒼》說:“嬲,弄也。”《漢大字》則把嬲字解釋為戲弄。這個意義也許可以說和前述第四個義項 siau`-siau`(詼諧、戲謔)的意義接近,但嬲字的音是《廣韻》奴鳥切(上聲、篠韻),國音ㄋㄧㄠˇ,台音 niau`。拿嬲字的台音 niau` 和台語瘋狂義的 siau` 比較,兩者聲調相同,都是上聲;韻母則前者為鼻化音 -iãu,後者為 -iau;而聲母則一為 n-,一為 s-,兩者之間似乎沒有音變的條件,也沒有音變的例。所以,台語 siau`-siau` 不是嬲字,只是意義相近的字。

  《厦音典》認為台語 siau`-ɡɔŋsiau`-kɔŋ´siau` 是“嬲”字,也就是說台語瘋狂義的 siau` 是“嬲”字,但是嬲字並沒有瘋、狂的意義。

  《台日大》對於台語瘋狂義的 siau` 採用“狂”字,顯然,用的是同義字(“狂”字的台語音讀是 kɔŋ´)。

  《普閩》使用“痟”字,但痟字的音是“相邀切”(《廣韻》平聲、宵韻),台語讀做 siau(陰平聲),字義是《說文•疒部》:“痟,酸痛,頭痛。”又《廣韻•宵韻》:“痟,痟渴病也。” 痟渴病是中醫病名,又寫做消渴病,相當於現代西醫學的糖尿病。“痟”字的意義不管是酸痛、頭痛或消渴病,都和“瘋”無關。

  吳守禮教授在《綜台基》(1233頁)的 siau` 下說:精神失常(瘋、狂)的 siau`,建議用新創字“”;動物發情的 siau` 可用“”,而用於人則可沿用“嬲”;沉迷(於某事)的 siau` 可用“”;植物開花結果失常、突變的 siau` 可用“”或“”。另外,對於“”字的注解是“狂病”,對於“嬲”字的注解則說它是口語音、俗字,意義是“男性行為不檢”。

  “嬲”字的音義已如前述,現在討論“”字。

  “”字不見於《說文》,但見於《玉篇》及《廣韻》等書。《玉篇•犬部》:“,思焦切,狂病。”《廣韻•平聲•宵韻》:“,狂也。出《文字集略》。相邀切。”但“”字沒有書證,《辭源》也沒有收,很可能是漢語某時某地的方言(《文字集略》也早已失傳)。

  從字義上來說,“”字的意義“狂病”或“狂”和台語瘋狂義 siau` 的詞義相符。而在字音上,字不見於台語韻書《彙音寶鑑》,但依據《廣韻》反切相邀切來讀,“”字的台語音讀應該是 siau(陰平聲),國音是ㄒㄧㄠ。“”字的台語音讀 siau(陰平聲)與台語瘋狂義 siau`(陰上聲)比較,差別只是聲調的不同而已。在漫長的漢語語音演變中,這種聲調的變化是可能的(也許是為了區別詞義而變)。因此,可以確定台語瘋狂義 siau` 的本字是“”。近年出版的《台話大》、《國台》、《台閩》等也都採用“”字做為台語瘋狂義 siau` 的字。

 

台語助詞e

  最後說台語的助詞(本調陽平聲)及 e(輕聲)。

  台語助詞的是一種“結構助詞”,相當於國語的“的”(˙ㄉㄜ,輕聲)。它的主要功用如下:

  1. 用在名詞、代名詞、數詞、量詞的後面表示領屬、修飾、限制等關係。此時讀輕聲,即 e

  (1)領屬關係:

  ɡua`(我)・e  sã(衫)=我的衣服。

  li`(你)・e  pit(筆)=你的筆。

  a(阿)-kɔŋ(公)・e  bak(目)-kiãʟ(鏡)=爺爺的眼鏡。

  (2)修飾關係:

  ɡau´-keʟ(計)-kauʟ(較)・e  lau(老)-laŋ´(人)=很會計較的老年人。

  kuã´(寒)・e  sɔ`(所)-tsai(在)=寒冷的地方。

  sio(燒)-hut-hut e  ĩ´(圓)-a`(仔)=熱騰騰的湯圓。

  (3)限制關係:

  bi`(美)-kɔk(國)・e  tsɔŋ`(總)-t‘ɔŋ`(統)=美國的總統。

  ts‘ieŋ(清)-tiau´(朝)・e  hɔŋ´(皇)-teʟ(帝)=清朝的皇帝。

  kin(今)-na`(仔)-dzit(日)・e  poʟ(報)-tsua`(紙)=今天的報紙。

  (三)-hueʟ(歲)・e  ɡin`(囝)-na`(仔)=三歲的孩子。

  2. 用在名詞、代名詞等後面,且位於句末,也是表示領屬、修飾、限制等關係,領屬的對象因在前面已提過而省略,此時用本調。例如:

  tsit(此)-nia`(領)-sã(衫)si(是)-ɡua`(我)-e´=這件衣服是我的。

  hit(彼)-ki(支)-pit(筆)si(是)-i(伊)-e´=那支筆是他的。

  3. 用在動詞或形容詞後面使其成為名詞,表示做這個動作的人或被形容的人。此時變為輕聲。如:

  puã(搬)-hiʟ(戲)・e=演戲的;演員。

  ʟ(算)-mia(命)・e=算命的;命理師。

  sai`(駛)-ts‘ia(車)・e=開車的;司機;駕駛員。

  siau`)・e=發瘋的人;瘋子。

  ɡɔŋ(戇)・e=愚笨的人;傻子。

  siauʟ(少)-lien´(年)・e=少年人;年輕人。

  4. 用在姓氏後面,可做為當面或背後稱呼用。此時姓氏維持本調,轉為輕聲 e。如:

  lim´(林)・e  kin`(緊)-lai´(來)=老林,趕快來。

  k‘ɔ`(許)・e  bo´(無)-beʔ(欲)-k‘iʟ(去)=老許不想去。

  這種用法應該是從“姓某的(人)”演化而來。

  台語結構助詞/・e 還有其他種種複雜的語法上的用法與意義,因為不是本篇討論的目的,從略。

  台語 tsŋ(妝)-siau`)・e siau` e 就是上述第3種形容詞後面加結構助詞 e 的情形。

 

  台語結構助詞/・e 有沒有本字?有的話是哪一個字?

  台語結構助詞/・e,《台日大》使用“的”字,《普閩》用“兮”,《台閩》用“个”,《閩方大》用“的”(注明是訓讀字),下面對於“的”、“兮”、“个”三個字加以討論。

  (1)的

  《台日大》及《閩方大》採用“的”字做為台語結構助詞“”的字。這是因為國語的結構助詞“的(˙ㄉㄜ)”相當於台語的結構助詞“”,所以借用“的”字做為台語結構助詞的字。事實上“的”字在台語讀 tiek,不讀,把“的”字讀做,是訓讀。

  “的”是“旳”的俗字,“旳”的本義是“明”,所以“的”的本義也是“明”。但“的”又被借做“”使用。《玉篇•弓部》:“,都狄切,射中。又作的。”《集韻•錫韻》:“,丁歷切,射質也。或省(作者按:指異體字為勺)。通作的。”“”是箭靶的意思,所以,“的”的基本義是箭靶。

  “的”字在現代漢語有三個音,各有不同的意義。第一個音是ㄉㄧˋ(去聲),箭靶的意思,如“無的放矢”。第二個音是ㄉㄧˊ(陽平聲),做副詞用,表示確實、必定,如“的確”。第三個音是輕聲˙ㄉㄜ,做為結構助詞及語氣詞,如“大有為的政府”(結構助詞);“我問過老李的”(加強語氣)。

  依據《形義分析》(105頁),結構助詞“的”的早期形式是“底”,見於唐、五代、宋,如《祖堂集》卷八:“不辨生死底人作摩(麼)生?”到了元代,“的”字已經讀輕聲,逐漸代替了“底”字。如《五代史平話•梁史》:“臣弒其君的也有,子弒其父的也有。”在五四運動時期到1930年代,領屬關係的結構助詞曾經用過“底”字,但現在已經不用了。在現代漢語,結構助詞有“的”、“地”、“得”三個(都讀輕聲˙ㄉㄜ),它們的基本功用是分別充當定語、狀語、補語的標誌。

  現代漢語表示領屬關係的“的”相當於古代漢語的“之”,但“的”是不是從“之”演化而來,不無疑問。唐、五代、宋的結構助詞“底”及元代以後的“的”似乎是用來表示口語上的領屬關係的結構助詞,這個助詞可能本來沒有字,使用“底”或“的”記寫,是使用近音字或同音字。同樣道理,台語的結構助詞也可能沒有本字,《台日大》及《閩方大》的使用“的”字,只是借用相當於的國語的結構助詞“的”。而“的”字的音,《廣韻》都歷切(入聲、錫韻),台語讀做 tiek,跟之間似乎很難有音變關係,只能說把“的”字讀做是訓讀。

  既然台語結構助詞的可能沒有本字,如果要借用漢字表示或記寫的話,最好借用同音字。下面要說的“兮”字可能是比較好的選擇。

 

  (2)兮

  《普閩》認為閩南語結構助詞是“兮”字。“兮”是古漢語的助詞,相當於現代漢語的“啊”或“呀”。而“兮”的音是《廣韻》胡雞切(平聲、齊韻),國音ㄒㄧ,台音有 he´ he 兩個音(《彙音寶鑑》),《厦音典》只記 he´ 一個音。如果依反切來讀,“兮”字在台語應該讀做陽平聲的 he´(因為反切上字“胡”是濁音)。

  “兮”字胡雞切的反切上字“胡”屬匣母。匣母的字在台語文讀時讀 h-,而白讀時往往聲母 h- 脫落而變為零聲母。例如:紅,戶公切, hɔŋ´ aŋ´;湖,戶吳切, hɔ´ ɔ´;鞋,戶皆切, hai´ ;旱,胡笴切, han ;活,戶括切, huat uaʔ 等。依此類推,“兮”字也可讀做零聲母的,正符合台語結構助詞的語音。

  “兮”本來就是古漢語的助詞,在台語又可讀做,把它拿來當做台語結構助詞的字,應該是恰當。

 

  (3)个

  吳守禮教授給“个”字兩個台語功能,一個是量詞的(相當於國語的“個”),另一個是結構助詞的(相當於國語的“的”)(見《綜台基》1525頁)。

  “个”是“箇”的異體,而“箇”是量詞,所以採用“个”表示台語量詞在字義上是相符的,但是“个”(或“箇”)字在漢語裡並沒有當做結構助詞使用過,但可做為語音停頓及強調作用的助詞(見商務印書館《古代漢語虛詞詞典》169頁)。

  《集韻•去聲•箇韻》:“箇,居賀切,《說文》:‘竹枚也。’或作个、介,通做個。”《字彙•人部》:“個,與箇同。”《正字通•人部》:“個與个、箇並同。”可見“个”、“箇”、“個”三個字通用,主要意義是量詞,用以表示計算單位,如一個人、兩個字、三個臭皮匠、四個季節等等。大陸把“个”字做為箇、個的簡化字,而且是規範字。台灣則以“個”為常用國字標準字體,“箇”為次常用國字標準字體,“个”則在前述兩個標準字體之外。

  《廣韻•去聲•箇韻》:“个,古賀切,明堂四面偏室曰个。”這是“个”的另一個意義。

  相當於國語量詞“個(箇)”的台語量詞是,因此用“箇”的或體“个”字表示台語量詞有它的道理,但是用“个”字來表示台語結構助詞(相當於國語的“的”) 就說不通了。

  “个”字《廣韻》古賀切(去聲、箇韻),屬果攝、一等、開口呼、見母,台語讀做 koʟ。果攝、一等、開口呼和合口呼的字在台語大都文讀 -o 韻,白讀 -ua 韻,有少數字白讀時讀做 -e 韻或 -ue-e 韻。例如:歌, ko kua;破, p‘oʟ p‘uaʟ;坐, tso tse;過, koʟ kueʟ keʟ;果, ko` kue` ke` 等。因此,“个(箇、個)”字的韻母在台語有可能演變為 -e

  問題是“个”字的聲母。个字古賀切的反切上字“古”是見母,見母的字在台語大多仍然讀做 k- 聲母。但有少數例變成零聲母,如:“公”,古紅切,文讀 kɔŋ;而公雞,台語叫做 ke-kaŋ(雞公),又叫做 ke-aŋ,顯示“公”字的聲母 k- 可以變成零聲母(kaŋ)。又如“鍋”,古禾切,台語口語說 uee。再如“旰”,古案切,日晚也,台語ʟ。也許“个(箇、個)”字也像公、鍋、旰一樣,聲母從 k- 變為O-(零聲母),“个”字的台語讀音就變成了(聲調從陰去聲轉為陽平聲)。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泉州話量詞“個”叫做 ɡe´(見《彙音妙悟》卷七)。ɡe´ 是濁音聲母,這可能是從中古聲母見母變為零聲母的一個中間過程。就是說,聲母 k-(見母)濁化成為 ɡ-ɡ- 再弱化消失成為O-(零聲母)。

  總之,“个”字在台語或許可讀做,把“个”字做為台語量詞的字來使用,至少在字義上是對的。但把“个”字拿來當做結構助詞的使用,容易與量詞的“个”混淆,不是很好的辦法。建議台語量詞的使用“个”(或箇、個),結構助詞的使用“兮”字。

 

結論

  總結上面所說,台語 tsŋ-siau`e(裝扮成瘋子),最好寫做“妝兮”。

 

 

附論 台語助詞 e 的調值

  在本論裡說過,台語助詞用在動詞或形容詞後面使其成為名詞,表示做這個動作的人或被形容的人,此時變為輕聲 e。又 也用在姓氏後面,此時 也變為輕聲 e。這兩種助詞輕聲 ・e 的調值並不是固定的,而是受前面一個字的聲調(本調)的影響而變動。現在按照助詞 ・e 前面的字的聲調分別說明如下(等號右邊為相應的國語):

  (1)助詞 ・e 前面的字為陰平聲時,・e 的輕聲調值近似陰平聲。如:

    sio(燒)・e=燙的東西。

    ts‘ĩ(鮮)・e=新鮮的東西。

    sai`(駛)-ts‘ia(車)・e=開車的。

    t‘ai´(屠)-ti(豬)・e=殺豬者。

    (翁)・e=姓翁的;老翁。

  (2)助詞 ・e 前面的字為陽平聲時,・e 的輕聲調值近似陽去聲。如:

    aŋ´(紅)・e=紅色的東西。

    siauʟ(少)-lien´(年)・e=少年人;少年人啊。

    t‘iʟ(剃)-t‘au´(頭)・e=理髮師。

    tan´(陳)・e=姓陳的;老陳。

  (3)助詞 ・e 前面的字為上聲(陰上)時,・e 的輕聲調值近似陰去聲。如:

    siau`)・e=瘋子。

    k‘ɔ`(苦)・e=苦味的東西。

    k‘iau`(巧)・e=聰明人。

    k‘ɔ`(許)・e=姓許的;老許。

  (4)助詞 ・e 前面的字為陰去聲時,・e 的輕聲調值近似陰去聲。如:

    puã(搬)-hiʟ(戲)・e=演戲的;演員。

    be(賣)-ts‘aiʟ(菜)・e=賣蔬菜的;菜販。

    tsĩʟ(煎)・e=炸的東西。

    siu(收)-punʟ(糞)-soʟ(掃)・e=收垃圾的。

    ts‘uaʟ(蔡)・e=姓蔡的;老蔡。

  (5)助詞 ・e 前面的字為陽去聲時,・e 的輕聲調值近似陽去聲。如:

    ɡɔŋ(戇)・e=愚笨的人;傻子。

    ʟ(算)-mia(命)・e=算命的;命理師。

    tsi`(煮)-pŋ(飯)・e=老婆(戲稱)。

    (杜)・e=姓杜的;老杜。

  (6)助詞 ・e 前面的字為陰入聲時,・e 的輕聲調值近似陰去聲。如:

    tsioʔ(借)・e=借的東西。

    iu´(油)-ts‘at(漆)・e=油漆工。

  (7)助詞 ・e 前面的字為陽入聲時,・e 的輕聲調值近似陽去聲。如:

    siek(熟)・e=煮熟的東西。

    siɔk(俗)・e=便宜貨。

    tsoʟ(做)-ts‘at(賊)・e=小偷;盜賊。

  上面所說可整理如下:

本篇發表於 ts 並標籤為 , , , , , , , , , , , , , , , , , 。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

3 Responses to 裝犭肖仔(tsŋ-siauˋ ・e)──裝扮成瘋子

  1. nusushika 說道:

    好厲害的文章。內容很詳實,學習了很多。謝謝。

  2. Steve 唐 說道:

    請問劉老師。透早,傲早,嘛(也是)是正確的台語嗎。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