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督仔(a-tɔk-aˋ)──老外、洋人、老美

阿督仔(a-tɔk-a`)──老外、洋人、老美 

   例句1:“宜蘭縣五結鄉走尪競賽(扛神轎賽跑),昨天國際組參賽隊伍亮相,……美語老師(組)因不諳中文,隊名取為「聽不懂隊」、「阿督仔隊」,讓人莞爾。”(2004.2.2.自由時報10頁)

  例句2:“荷蘭籍男子施睿洋涉嫌在……,不少喜歡拍攝軍機的航空迷私下議論紛紛,但結論都是:這個「阿凸仔」太白目了!”(2003.11.19.自由時報7頁)

 

  例句1的“阿督仔”是台語,讀做 a-tɔk-a`,泛指鼻子高挺的西洋白種人,有時特指白種美國人,因為二次大戰後來到台灣的白種人以美國人居多之故。

  例句2的“阿凸仔”指的是荷蘭籍男子,也是西洋白種人,所以“阿凸仔”也是台語的 a-tɔk-a`。不過,“凸”字在台語讀做 tut(陽入),與 tɔk 不符。也許記者想要用凸字表示西洋白種人高挺的鼻子。

  台語“a(阿)-tɔk-a`(仔)”是“tɔk-p‘ĩ(鼻)a`(仔)”的另一種說法,含有戲謔及親暱的意味。在台語鼻端尖而鉤曲的鼻子叫做 tɔk-p‘ĩ(鼻),加詞尾 a`(仔)的 tɔk-p‘ĩ(鼻)a`(仔)則指“鼻子前端鉤曲的人”。

  台語 tɔk-p‘ĩ(鼻)本來並不是用來稱呼西洋白種人,而是指前端鉤曲的鼻子(黃種人也有),tɔk 可以單用,也可以疊用。如:i(伊)-e´(的)-p‘ĩ(鼻)tsiã´(誠)-tɔk=他的鼻子又長又尖,又鉤曲。p‘ĩ(鼻)a`(仔)tɔk-tɔk=鼻子鉤曲。

  西洋白種人的鼻子比東方黃種人高而長,有的鼻尖鉤曲,因此台灣人就把西洋白種人叫做“tɔk-p‘ĩ(鼻)a`(仔)”,意思是鼻子前端鉤曲的人。事實上有很多西洋白種人的鼻子只高挺而鼻尖並不鉤曲,但仍然被稱為 tɔk-p‘ĩ a`

  台灣人另外又取形容詞 tɔk,把 tɔk-p‘ĩ(鼻)a`(仔)叫做 a(阿)-tɔk-a`(仔),類似老外、老美的意思,含有戲謔及親暱的意義。這種 a(阿)-X-a`(仔)的構詞法在台語很常見,如中國共產黨叫做阿共仔(a-kiɔŋ a),華僑叫做阿僑仔(a-kiau´-a`),蔣經國叫做阿國仔(a-kɔk a),李登輝叫做阿輝仔(a-hui a)等。

  “阿督仔”的“督”,台語讀做 tɔk,字義是監督、察視、催促等,並沒有鉤曲或高挺的意義;因此,“阿督仔”的“督”只是借音字(同音假借字)。

   台語 tɔk-p‘ĩ(鼻)也叫做 ieŋ-ko-p‘ĩ(鸚哥鼻《台日大》)及 ieŋ-a`-p‘ĩ(鷹仔鼻《日台大》)。鸚哥就是鸚鵡,鸚鵡和鷹的嘴的前端都是尖而鉤曲的,人的鼻子如果像鸚鵡或鷹的嘴那樣尖而鉤曲,就把它叫做鸚哥鼻(ieŋ-ko-p‘ĩ)或鷹仔鼻(ieŋ-a`-p‘ĩ),是 tɔk-p‘ĩ(鼻)的另外兩種說法。

  台北縣有一個以陶瓷出名的地方叫做“鶯歌”。鶯歌本來叫做“鸚哥石”(ieŋ-ko-tsioʔ),因為當地山腰有一塊大石頭,它的形狀很像一隻鸚哥停在那裡,所以地名叫做“鸚哥石”(ieŋ-ko-tsioʔ)。日人治台後改為同音的“鶯歌石”,再改為“鶯歌”,沿用到現在。

  前端鉤曲的鼻子,國語叫做“鉤(兒)鼻子”(《中日大辭典》)或“鷹鉤鼻(子)”(《日漢大辭典》)、“鸚鉤鼻”(《國語活用》)。“鉤”是一種前端彎曲的用以懸掛或探取東西的用具或器具,一般金屬製。如吊鉤、秤鉤、簾鉤、釣鉤、魚鉤、鉤針等的“鉤”都是一端彎曲的用具或器具。鼻端尖而彎曲的鼻子,樣子像“鉤”,所以叫做“鉤(兒)鼻子”。鷹和鸚鵡的嘴都是尖而鉤曲的,所以鉤(兒)鼻子也叫做鷹鉤鼻(子)、鸚鉤鼻。國語有一句成語說“鷹鼻鷂眼”,“鷹鼻”也就是鷹鉤鼻。

 

台語 a-tɔk-a` 的本字

  台語 tɔk-p‘ĩ(鼻)a`(仔)及 a(阿)-tɔk-a`(仔)的 tɔk,應該用什麼字?本字如何?從過去文獻來看,tɔk-p‘ĩa`)的寫法有:啄鼻、斲鼻、斗鼻丫;a-tɔk-a` 有阿卓仔、阿啄仔、阿斲仔的寫法。據此,tɔk 的用字有啄、斲、卓、斗等四個,其中用“啄”字的最多,“斲”及“卓”則《台話大》所使用,但又說“卓”或作“啄”;“斗”則張清波《台語正字》的主張。下面逐一加以討論。

 

  (一)斲

  《台話大》(1903頁):“[斲鼻 tɔk-p‘ĩ]莊子故事,有人堊漫,其鼻如蠅翼,使匠人揮斤斬之,曰斲鼻 tɔk-p‘ĩ。後人以鈎形鼻亦曰斲鼻 tɔk-p‘ĩ,因而有斲鼻仔 tɔk-p‘ĩ a` 或簡稱阿斲仔 a-tɔk-a` 等詞。”

  這個說法不正確。《莊子》故事的全文是:“郢人堊慢其鼻端若蠅翼,使匠石斲之。匠石運斤如風,聽而斲之,盡堊而鼻不傷,郢人立不失容。”(《莊子•徐無鬼》)。(按:郢(ㄧㄥˇ):地名。堊:白土。堊慢:用白土塗飾。匠石:姓石或名石的匠人。斤:斧頭。)意思是:郢人用白土塗抹鼻端,像蒼蠅的翅膀那樣的薄薄一層,使姓石的匠人斲他的鼻端。這個匠人運用斧頭像一陣風那樣快而準,把白土都砍掉了,都沒有傷到鼻子,郢人站在那裡面不改色。這個故事的本質是要說明姓石的匠人運用斧頭的神妙,後來用以比喻技巧的高超。(見《辭源》745頁,“斲鼻”條下。)

  “斲”字,《廣韻》竹角切,國音ㄓㄨㄛˊ,台音 tɔk,字義是砍、削,是動詞。“斲鼻”就是用斧頭砍削鼻子前端的白土,而台語 tɔk-p‘ĩ tɔk 是形容詞,形容鼻子的鉤曲,顯然 tɔk 不是“斲”字,只是同音而已。

  

  (二)卓

  《台話大》(2頁)說:“阿卓仔 a-tɔk-a`:卓或作啄。老外;白人;美國人。意為鷹鼻之人。老外鼻子高大,故謔稱‘卓鼻’。按卓乃高之意。”

  “卓”字,《廣韻》竹角切(入聲、覺韻),國音ㄓㄨㄛˊ,台語文讀 tɔk,字義是高而直、高明等。而台語 tɔk-p‘ĩ tɔk 是形容鼻子前端尖而鉤曲,tɔk 應該不是“卓”字。

 

  (三)斗

  張清波《台語正字》說:“斗,讀同‘督’,「斗鼻丫」。在這裡讀成入聲是 u ɡ k 對轉的關係。《史記•封禪書》:‘成山斗入海。’注,索隱曰:‘斗入海,謂斗曲入海也。’突出入海的意思。”

  但是據《辭源》斗字的解釋,《封禪書》“斗入海”的“斗”是陡峭的意思(斗通陡),所引《索隱》的注是:“斗入海,謂斗絕曲入海也。”而“斗絕”是陡峭險峻的意思。

  如此說來,“斗”是“陡”,“陡”的意義是“坡度很大,近於垂直。”(《現漢》),並沒有鉤曲的意義。台語 tɔk-p‘ĩ(鼻)a`(仔)的 tɔk 不是“斗”字。

 

  (四)啄

  “啄”字,《廣韻》有兩個音,在“啄木鳥”一詞讀做“丁木切”(入聲、屋韻),在“鳥啄食”意義時讀做“竹角切”(入聲、覺韻),但現代漢語“啄”只讀一個音ㄓㄨㄛˊ,是依據竹角切。

  在台語,“啄”讀做 tɔk,和丁木切及竹角切相符,與 tɔk-p‘ĩ (鼻)的 tɔk 在語音上符合。

  “啄”字的意義,《說文•口部》說:“啄,鳥食也。”是“鳥用嘴取食”的意思。鳥用嘴取食時都有用嘴叩擊的動作,因此精確地說:“啄”的意義是“鳥用嘴叩擊並夾住食物(如穀粒、小蟲等)。”,是動詞。例如“鷄啄米”(台語是 ke-tɔk-bi`)。“啄”又引伸為叩擊,如“叮叮啄門”、“啄木鳥”。啄木鳥台語叫 tɔk(啄)-ts‘iu(樹)-tsiau`(鳥)。台灣有一句諺語說:ts‘ẽ(青)-me´(盲)-ke(鷄)tɔk(啄)-tioʔ(着)-si`(死)-tsua´(蛇),意思是比喻意外的收穫。

  台語 tɔk-p‘ĩ(鼻)的 tɔk 是形容詞或名詞,指鼻子尖端鉤曲,而“啄”則是動詞,是鳥用嘴取食的動作,在詞義上兩者不相關,台語 tɔk-p‘ĩ tɔk 應該不是“啄”字。

 

下面是作者的見解

  《同源字典》說“啄”字通“噣”字,“噣”是鳥嘴,故“啄”有鳥嘴的意義,此時“啄”讀做“竹救切”或“職救切”,國音ㄓㄡˋ,相應的台音應該是 tiuʟ tsiuʟ

  《同源字典》(189頁):“啄,……字又通‘噣’。《漢書•東方朔傳》:‘尻益高者,鶴俛啄也。’注:‘啄,音竹救反。’”(俛:同俯,屈身、低頭。)《說文•口部》:“噣,喙也。”“喙,口也。”《廣韻•宥韻》:“噣,陟救切,同咮。”又《廣韻•候韻》:“噣,都豆切,鳥口。”“啄”既然通“噣”,而“噣”是鳥口,所以“啄”也有鳥嘴的意義,此時“啄”讀做竹救切,國音ㄓㄡˋ。

  另外,《漢大字》引《洪武正韻•宥韻》說:“咮,職救切,亦作啄。”《說文•口部》:“咮,鳥口也。”這也說明“啄”有鳥嘴的意義。《廣韻•尤韻》:“咮,張流切,曲喙。”“曲喙”就是指鉤曲的鳥嘴。又,《廣韻•宥韻》:“咮,陟救切,鳥口。又鬬、卓二音。”按:“鬬”是都豆切(去聲、候韻),其下有:“噣,鳥口。或作咮。”“卓”是竹角切(入聲、覺韻),在竹角切下並沒有咮字(但有“啄”字)。另外,《玉篇•口部》:“咮,同噣。”“噣,竹救切,喙也。”

  從這些記載可知:啄、噣、咮三個字意義相同或相通,字音則糾纏不清。一般言之,“噣”、“咮”指鳥口,名詞,音陟救切;“啄”指鳥用嘴取食,動詞,音竹角切。段玉裁說:“今人噣、咮、啄三字同音通用,許(慎)分別甚明。”(《說文解字注》咮字下)。又說:“咮、噣二同。噣亦作啄。”(《說文解字注》噣字下)。

  王力《同源字典》(189頁)引用咮、噣、啄三字的相關文獻資料後也說:“按,‘咮、噣’與‘啄’,是名詞與動詞的分別:鳥啄食用咮(噣)(本書作者按:鳥用咮[噣][名詞]啄食[動詞]之意)。但古人有用‘噣’為動詞、用‘啄’為名詞者,可見在最初時‘咮、噣、啄’實同一詞。”

  “噣”、“咮”、“啄”三個字雖然說是同一個詞,但在中古這三個字的音義相當紛歧。

   “噣”字,《廣韻》記錄四個音:(1)陟救切(去聲、宥韻)(ㄓㄡˋ)。“同咮。”(2)都豆切(去聲、候韻)(ㄉㄡˋ)。“鳥口。或作咮。”(3)之欲切(入聲、燭韻)(ㄓㄨˊ)。“噣,鳥名。”(4)竹角切(入聲、覺韻)(ㄓㄨㄛˊ)。“鳥生子能自食。”

  “咮”字,《廣韻》記錄四個音:(1)章俱切(平聲、虞韻)(ㄓㄨ)。“讋咮,多言皃。”(2)張流切(平聲、尤韻)(ㄓㄡ)。“曲喙。”(3)中句切(去聲、遇韻)(ㄓㄨˋ)。“鳥聲。”(4)陟救切(去聲、宥韻)(ㄓㄡˋ)。“鳥口。”

  “啄”字,《廣韻》記錄丁木切、竹角切兩個音,都是動詞,鳥用嘴取食的意思。(1)丁木切(入聲、屋韻)(ㄓㄨㄛˊ)。“啄木鳥。”(2)竹角切(入聲、覺韻)(ㄓㄨㄛˊ)。“鳥啄也。”

  撇開紛歧的字音不談,“噣”同“咮”,而 “咮”是“曲喙”(鉤曲的鳥嘴)、“鳥口”;“噣”又有竹角切(入聲、覺韻)的音,台語讀做 tɔk,台語 tɔk-p‘ĩ(鼻)(鉤曲的鼻子)的 tɔk 應該是“噣”字。此時“噣”字的詞性是名詞,意義是“鉤曲的鳥嘴”,“噣鼻(tɔk-p‘ĩ)”就是像鉤曲的鳥嘴一樣前端鉤曲(或尖銳)的鼻子。

  無獨有偶,鳥嘴(噣)在英文叫做 beak,尤其指鷹、鷲、鸚鵡等鉤曲的嘴。而英文 beak 也用來指人的尖銳或鉤曲的鼻子,和台語的噣鼻(tɔk-p‘ĩ)有同工之妙。如《World Book Dictionary》(p.178):“BEAK: Slang. the human nose, especially when somewhat pointed or hooked.

  從字面上講,台語“噣鼻(tɔk-p‘ĩ)”就是“曲喙鼻”或“鳥口鼻”,而鸚哥鼻(ieŋ-ko-p‘ĩ)、鷹鼻、鷹鉤鼻、鸚鉤鼻都是相類似的,因比擬形狀而產生的語詞。

  另外,時間久了之後名詞的“噣(tɔk)”變成形容詞,如“鼻仔噣噣(p‘ĩ a` tɔk-tɔk)”,意思是鼻子前端鉤曲;鼻子鉤鉤。

  總結上面所說,台語 tɔk-p‘ĩ a` 應該寫做“噣鼻仔”,a-tɔk-a` 應該寫做“阿噣仔”,“噣”是 tɔk 的本字。又因“啄”同“咮”,“啄”也有名詞“鳥嘴”的意義。《洪武正韻•宥韻》:“咮,亦作啄。”《韓詩外傳》:“《傳》曰:‘鳥之美羽勾啄者鳥畏之。’”“勾啄”就是鉤曲的鳥嘴。因此,tɔk-p‘ĩ a`a-tɔk-a` 也可以寫做“啄鼻仔”、“阿啄仔”。

 

 

附論 咮、噣、柳宿、三五在東

  《爾雅•釋天》:“咮(ㄓㄡˋ)謂之柳。”而《釋文》引《爾雅》云:“噣(ㄓㄡˋ)謂之柳。”這裡,“柳”指中國傳統天象二十八宿的“柳宿”。“咮”和“噣”是同義詞,都指“柳宿”。

  中國古代天文學,把星空分為三垣、四象、二十八宿(ㄒㄧㄡˋ)。“三垣”是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紫微垣以北極星為中心,主要包括現代天文學的天龍座及仙王座。太微垣及天市垣也都在北方天空。古人又把黃道附近的恒星分為東、南、西、北四部分,各叫做東方蒼龍、南方朱鳥(又叫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其中“東方蒼龍”以天蝎座為主體。古人把天蝎座的星星的排列看做一條龍,故稱做“東方蒼龍”。“西方白虎”以獵戶座為主體。古人把獵戶座看做張牙舞爪的老虎,故叫做“西方白虎”。剩下的南方朱鳥及北方玄武,其實它們的形象並不很清楚。“南方朱鳥”包括現代的雙子座、巨蟹座、長蛇座、巨爵座、烏鴉座。“北方玄武”是蛇纏繞於烏龜上的想像中的靈獸,包括人馬座、摩羯座、寶瓶座、小馬座、飛馬座等。

  中國古代天文學又把分布於黃道附近的恒星劃分為“二十八宿”(有人認為因月球繞地球公轉時間為29天半,所以二十八宿是按月球運行軌道所劃分,大概一天一宿),四象各領七宿。其中南方朱鳥含井、鬼、柳、星、張、翼、軫七宿。柳宿有八顆星,其排列像鳥嘴,故把柳宿當作朱鳥的鳥嘴。而咮、噣都是鳥嘴的意思,所以咮、噣又指柳宿。星、張二宿是鳥身,井宿是左翼,翼宿是右翼,軫宿是鳥尾,鬼宿是朱鳥頭上的毛。

  南方朱鳥的七宿又總稱為“鶉”。宋•沈括《夢溪筆談》說,南方朱鳥的形象是從“鶉”的形象來的。所以南方朱鳥七宿分為鶉首、鶉火、鶉尾三段。如何劃分有異說。《辭源》說“鶉火”包括柳、星、張三宿。但《左傳》襄九年說:“是故咮為鶉火,心為大火。”“咮”是柳宿,那麼鶉火就只指柳宿了。而“心為大火”的意思是心宿有三顆星,中間的一顆星(心宿二,天蝎座α)又大又明亮,且是紅色,所以叫“大火”。古人把天蝎座看作東方蒼龍,把最亮的紅色星(α)當做蒼龍的心臟,因此把相鄰的兩顆星合起來叫做“心宿”。至於為什麼把“鶉火”拿來和“大火”相對稱呼,就不清楚了。

  《詩•召南•小星:》:“嚖彼小星,三五在東。”(嚖:ㄏㄨㄟˋ,光芒明亮。)《毛傳》說:“三心五噣,四時更見。”意思是“三五在東”的三顆星是“心宿”,五顆星是“噣”,即柳宿。這個解釋大有問題。第一,心宿與柳宿相距120˚,不可能同時出現在東方。第二,以北緯40˚的地帶來說,在六月中旬晚上10點左右時,心宿(及整個天蝎座)會很清楚地出現在南方地平線上,但柳宿(巨蛇座的頭部)已沉没在西方地平線下,看不見了。第三,《詩•小星》的第二章是:“嚖彼小星,維參與昴。”“參(ㄕㄣ)”是“參宿”,是獵戶座的皮帶部分,是三顆閃亮的星。“昴(ㄇㄠˇ)”是“昴宿”,是金牛座的一部分,相當於金牛的肩膀部位。“維參與昴”是說明第一章“三五在東”的三顆星和五顆星。所以《毛傳》說“嚖彼小星,三五在東”的“三五”是心宿和柳宿是大有問題的。

  參宿是三顆明亮的星,沒有問題。昴宿是一座疏散星圖,視力好的人,肉眼可以看到七顆星,一般可以看到五、六顆星。

  參宿與昴宿相距約30˚。在10月中旬睌上10點左右時,參宿剛從東方的地平線冒出,而昴宿已在地平線上面了。在11月中旬時,參宿和昴宿都在東方天空,相距不遠,所以“三五在東”的“嚖彼小星”應該是參宿和昴宿。也有另外一種說法:“三五在東”只是說在東方天空有三五個星星罷了。

  心宿又叫做商星。杜甫詩《贈衛八處士》:“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參”是參宿,“商”是心宿。參宿與心宿相距約180˚,在夜晚的星空看得到參宿時看不到心宿,看得到心宿時看不到參宿。所以說“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比喻雙方隔絕,不容易相見。

本篇發表於 O(零聲母) 並標籤為 , , , , , , , , , , , , , , , , , , 。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