剉咧等(ts‘uaʔ-leʔ-tanˋ)──顫抖着等待

剉咧等(ts‘uaʔ-leʔ-tan`)──顫抖着等待

  例句1:“她也擔心自己成為下一個被起訴的對象,她說所有行政首長都「剉咧等」,不知未來要如何面對法庭。”(2008.9.19.自由時報A6頁)

  例句2:“留下來的反而很痛苦,因為大家都不知道接下來如何變化,只能「剉咧等」。”(2007.1.12.自由時報A6頁)

  例句3:“迎接聖火,舊金山「剉咧等」。”(2008.4.9.自由時報A3頁,標題)

 

  三個例句裡的“剉咧等”是一個台灣話語詞,讀做“ts‘uaʔ-leʔ-tan`”,表面上的意義是“顫抖着等待”。人體因寒冷、疾病、氣憤、激動、害怕而身體局部或全身發抖,台語叫“ts‘uaʔ”,相當於國語的發抖、顫抖、打哆嗦、抽搐。在這三個例句裡的 ts‘uaʔ 是因害怕而渾身發抖。害怕什麼呢?害怕將來可能發生的壞事情或災禍。如例句1是因為擔心自己可能被起訴(對自己不利的壞事情)而 ts‘uaʔ-leʔ-tan`

  台語 ts‘uaʔ-leʔ-tan` 的“leʔ”是一個表示動態的助詞,相當於國語的“着(˙ㄓㄜ)”。國語“着(˙ㄓㄜ)”的用法很多,其中有一個是“動詞1+着+動詞2”,例如“坐着講”,“坐”和“講”都是動詞,而動詞1的“坐”表示動詞2“講”的方式。“坐着講”,台語說 tse-leʔ-kɔŋ`,可見台語“leʔ”相當於國語“着(˙ㄓㄜ)”,是動態助詞。這個 leʔ 報刊用“咧”字記寫,對否,容後討論。

  ts‘uaʔ-leʔ-tan` 的“tan`”是等待,tan` 是“等”字,“等”,台語讀 tieŋ`,有沒有 tan` 的音?容後討論。

  下面分別討論 ts‘uaʔleʔtan` 三個詞。

 

  (一)台語發抖義“ts‘uaʔ”的本字(詳見<皮皮剉[p‘i-p‘i-ts‘uaʔ]>篇)

  台語 ts‘uaʔ-leʔ-tan` 的“ts‘uaʔ”,報刊用“剉”字。“剉”,《廣韻》麤臥切(去聲、過韻),國音ㄘㄨㄛˋ,台音 ts‘oʟ,白讀可讀 ts‘uaʟ。“剉”的意義是摧折、用銼刀去掉物體的芒角、砍、鍘切等,並沒有發抖的意義,ts‘uaʔ 使用“剉”字只是借用近音字,因剉字台語可讀 ts‘uaʟ

  台語發抖義 ts‘uaʔ 的本字應該是“瘛”字,“瘛”,《廣韻》昌列切(入聲、薛韻),國音ㄔˋ,台語文讀音 ts‘iet,白讀音 ts‘uaʔ(請參見<皮皮剉[p‘i-p‘i-ts‘uaʔ]>篇)。

  “瘛”是一種病,症狀是筋脈攣縮拘急,或是手足伸縮交替,抽動不已。這種症狀就是顫抖、發抖、抽搐,就是台語的 ts‘uaʔ

  “瘛”字在台語可讀 ts‘uaʔ,又有發抖的意義,台語發抖義 ts‘uaʔ 的本字就是“瘛”字。

 

  (二)台語動態助詞“leʔ

  台語 leʔ 是動態助詞,往往用在兩個動詞之間,主要動詞是後面的動詞,前面的動詞表示後面動詞的方式或狀態。這個台語動態助詞 leʔ 相當於國語的“着(˙ㄓㄜ)”。例如:

  tse(坐)-leʔ-tsiaʔ(食)=坐着吃。tse(坐)-leʔ(=坐着)表示 tsiaʔ(食)的狀態,吃的動作進行時是坐着的,不是站着的。

  k‘ia(企)-leʔ-k‘uãʟ(看)=站著看。k‘ia(企)-leʔ(=站着)是k‘uãʟ(看)的方式、狀態。例如野台戲是站着看的,不是坐着看的(一般情形)。

  p‘ak(覆)-leʔ-k‘unʟ(睏)=趴着睡。“趴着”是睡的方式。

  t‘o`(倒)-leʔ-ts‘uan`(喘)=躺着喘。

  “ts‘uaʔ(瘛)-leʔ-tan`(等)”也是同樣的句型,ts‘uaʔ(瘛)是 tan`(等)的狀態,表面上的意思是(因恐懼而)“顫抖着等待”,“顫抖”只是比喻,實質的意義是懷著恐懼的心理等待,戰戰兢兢等待。等待什麼?等待不好的事情或災禍的發生。

  這種句型的後面的動詞(第二個動詞)往往可帶賓語,例如:tse(坐)-leʔ-k‘uãʟ(看)-tien(電)-si(視)=坐着看電視。k‘ia(企)-leʔ-tsiaʔ(食)-mi(麵)=站着吃麵。

  台語助詞 leʔ 一般使用“咧”字書寫。“咧”字見於《集韻》。《集韻•入聲•薛韻》:“咧,咧咧,鳥聲。力蘖切。”“咧”與“列”、“烈”同音,台音 liet。“咧”字的意義是鳥聲,現代漢語已不用。《現漢》對“咧”字記錄三個音義:(1)ㄌㄧㄝ。用於“大大咧咧”、“罵罵咧咧”等狀態詞。“咧咧”是方言,亂說、小兒哭。(2)ㄌㄧㄝˇ。嘴角向兩邊伸展。方言,說。(3)˙ㄌㄧㄝ。方言,用法跟“了”、“啦”、 “哩”相同(詳見《現漢》)。

  “咧”字,在台語則用來書寫動態助詞“leʔ”。“咧(力蘖切)”屬山攝、三等、開口,台語讀 liet,同韻母的字並沒有讀 -eʔ 韻的例,咧字沒有 leʔ 的音。不過,“咧”字的國音˙ㄌㄧㄝ,台音 liet,和 leʔ 相去不遠,約定俗成讀做 leʔ 也說得通。

 

  (三)台語等待意義的“tan`

  等待、等候,台語說 tan`tan` 相當於國語的“等”。如 tan` ɡua`(我)=等我。tan` tsit(一)・e(下)=等一下。tan`-ki(機)-hue(會)=等機會。tan`-bo´(無)-laŋ´(人)=等不到人。

  “等”字在台語有沒有 tan` 的音?如果有的話,“等”就是台語等待義 tan` 的本字了。

  “等”字,《廣韻》多肯切(上聲、等韻),屬曾攝、一等、開口、端母。曾攝、一等、開口的字,在台語音讀時一般讀 -ieŋ 韻,如:朋,pieŋ´;登,tieŋ;增,tsieŋ;肯,k‘ieŋ`;等,tieŋ` 等等。但在白讀時一部分字讀 -an 韻,如:曾,作滕切, tsieŋ tsan(姓);層,昨棱切, tsieŋ´ tsan´(三層肉,sam-tsan´-baʔ=五花肉)。依此類推,“等”字,台語文讀音 tieŋ`;文讀音 tan`。聲母 t- 及聲調上聲(陰上)都符合《廣韻》反切“多肯切”。

  “等”字在台語可讀 tan`,字義又是等待、等候,“等”就是台語等待義 tan` 的本字。

 

結論

  台語“ts‘uaʔ-leʔ-tan`”, 字面上的意義是“顫抖着等待”。ts‘uaʔ 是顫抖,本字是“瘛”。leʔ 是動態助詞,表示動作 ts‘uaʔ 在進行,同時表示下一個動作 tan` 的方式。leʔ 一般使用“咧”字表示。tan` 是等待,等待的方式是 ts‘uaʔ-leʔ(=顫抖着)。tan` 的本字是“等”。ts‘uaʔ-leʔ-tan`(瘛咧等)的字面上的意義是“顫抖着等待”, 實質上的意義是戰戰兢兢地等待壞事情或災禍的發生。

 

本篇發表於 ts‘ 並標籤為 , , , , , , , , , , 。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

5 Responses to 剉咧等(ts‘uaʔ-leʔ-tanˋ)──顫抖着等待

  1. 王先生 說道:

    這個 “咧”可以看林頌育的試論閩南話持續體標記的來源(語言科學2010,7月),是一個合音詞。不過她82年出生的還年輕,教授級的應該對這篇文章有意見。

  2. 引用通告: Waiting on Tenterhooks:「剉哩等」 chhoah leh tán | Translating Taiwanese Literature

  3. 王先生 說道:

    台灣有人考了“走轍tsuah”劉老認為完美嗎?

  4. 引用通告: Waiting on Tenterhooks:「剉哩等」 chhoah leh tán | Translating Taiwan 台灣翻版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