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杯(puaʔ⊦-pue)──擲珓、求神問卜

跋杯(puaʔ-pue)──擲珓、求神問卜

  例句1:“兩岸直航牽涉到國家的安全和台灣二千三百萬人民的福祉,是何等重大的事情,怎麼可以僅憑「跋杯」即要求宗教直航。”(2000.6.14.自由時報15頁)

例句2:“高科技「博杯」,體會古早人生活智慧。”(2008.8.3.自由時報A10頁,標題)

例句裡所說的“跋杯”及“博杯”,是一句台語,讀做
puaʔ-pue,是台灣民俗裡面的一種求神問卜的方法,正確的用字應該是“卜杯”。

台語 puaʔ-pue 的 pue 又叫做 siũ-pue 或 sin-pue,是兩片木頭或竹根做成的弓形或月牙形的東西,每一片都是一邊扁平(仰面),一邊拱起(俯面),但是兩片互相對稱。siũ-pue 有的很小,有的很大,小的有小到三四公分長,大的有大到十幾公分長的,一般都漆成紅色。用
siũ-pue 問神的時候,先兩手捧著 pue,虔誠地向神明說明要問卜的事項,然後把
pue 向空中投出,pue 落地後,看兩個 pue 是仰面朝上還是俯面朝上,以及它們的組合情形來決定吉凶。如果有一個 pue 是仰面朝上,另外一個是俯面朝上,叫做“聖杯(siũ-pue)”,主吉;如果是兩個 pue 都是俯面朝上,叫做“陰杯(im-pue)”,主凶;如果兩個 pue 都是仰面朝上,叫做“笑杯(ts‘ioʟ-pue)”,吉凶參半。

puaʔ-pue 也可以用來和神明對話,可以跟神明一問一答。每問一次就 puaʔ-pue 一次,看 pue 落地的情形就知道神明的回答是:是、否、或不置可否。如果落地後的 pue 是一個仰面、一個俯面(即聖杯[siũ-pue]),表示神明的回答是“是”,是肯定的。如果兩個都是俯面(陰杯[im-pue]),表示神明的回答是“否”,是否定的。如果兩個都是仰面(笑杯[ts‘ioʟ-pue]),則表示神明在笑,不置可否,可能是你的問話問得不清楚,或許是神明沒有聽清楚,你需要再問一次。

這種求神問卜的 pue 大小廟宇甚至佛寺都有配備,一般家庭如果有供奉神像、佛像、以及祖先牌位的話,也都有配備。並且在過年過節敬獻牲醴祭拜時,也拿來做為和神佛或組先對話之用。例如:問神靈來了沒有?吃飽了沒有?可否收牲醴等等。

台灣的 puaʔ-pue,中國大陸叫做“卜珓”或“擲珓”,它的起源相當早。舊版《辭源》在“杯珓”條下引用宋•程大昌《演繁露》說:“後世問卜於神,有器名‘杯珓’者,以兩蚌殼投空擲地,觀其俯仰以斷休咎。後人或以竹、或以木,略斲削如蛤形為之。”顯然,台灣“puaʔ-pue”的風俗是台灣先民從大陸帶過來的,並且從這裡可以知道 pue 是“杯”,是“杯珓”(珓,音ㄐㄧㄠˋ)的縮略。而所以稱之為“杯珓”,也是因為起初是使用蚌殼的關係。蚌殼有一面凹進去,像酒杯,所以就叫做“杯珓”了。

前人對 puaʔ-pue
的用字

前人用來書寫台語卜珓義
puaʔ-pue 的用字如下:

賭杯──《厦音典》

丟筶──《日臺新辭典》(筶,音ㄍㄠˋ)

跋筶──《台日大》

──《普閩》、《厦方言》、《閩方大》(,音ㄅㄟ)

跋桮──《綜台基》、《台閩》

跋杯──《國台》、《台大字》、《台語字彙》

卜桮──《綜台基》

──《綜台基》、《台語字彙》

卜杯──《台語正字》

博杯──《台話大》

在這裡面,puaʔ 的用字有:賭、丟、跋、卜、博五個字;pue 的用字有:杯、筶、、桮四個字,下面逐一討論。

台語 puaʔ-pue
的 pue 的用字

(一)杯

台語求神問卜的
puaʔ-pue,古漢語叫做“卜珓(ㄐㄧㄠˋ)”、“擲珓”、“擲筊”、“問筶(ㄍㄠˋ)”。

“珓”是什麼?《漢大字》的解釋是:“珓,迷信占吉凶的器具。用玉、蚌殼或竹、木製成,兩片可分合,擲於地,視其俯仰以定吉凶,稱為‘卜珓’或‘擲珓’。(珓)也作‘杯珓’。”又,《廣韻•去聲•效韻》:“珓,杯珓,古者以玉為之。古孝切。”《集韻•去聲•效韻》:“珓,杯珓,巫以占吉凶器者。居效切。”可見“珓”、“杯珓”就是台灣
puaʔ-pue 用的 siũ-pue(聖杯),台語 puaʔ-pue 的 pue 就是“杯”,是“杯珓”的簡稱。

古漢語“卜珓”也可以說是“卜杯珓”的簡稱,“卜杯珓”也可以省做“卜杯”,“卜杯”就是台語的
puaʔ-pue 了。

“杯珓”及“卜珓”有書證。唐•韓愈《昌黎集•謁衡嶽廟遂宿嶽寺題門樓》:“手持‘杯珓’導我擲,云此最吉餘難同。”宋•葉夢得《石林燕語》卷一:“太祖皇帝微時,嘗被酒入南京高辛廟,香案有‘杯珓’,因取以占自己名位。”宋•陸游《入蜀記》:“建炎中,大盜張遇號‘一窩蜂’,擁兵過廟下,相率‘卜珓’。”宋•潘若同《郡閣雅言》:“孟賓於華山神前‘卜珓’。”

又,“珓”也寫作“筊”。“筊”,國音ㄐㄧㄠˇ,本義是竹索,但被借來當“珓”使用。此時“筊”國語讀ㄐㄧㄠˋ,台語讀
kauʟ。因此“杯珓”也寫做“杯筊”,如《清平山堂話本•楊溫攔路虎傳》:“草參亭上,爐內焚百和名香,祝獻台前,案上放靈神‘杯筊’。”

另外,“杯珓”也寫做“盃珓”、“柸筊”,盃、柸都和“杯”相同。

(二)筶

“筶”(ㄍㄠˋ)字始見於《漢大字》。《漢大字》引《古今小說•楊八老越國奇逢》:“楊八老私向廟中祈禱,問筶得個大吉之兆,心中暗喜。”許政揚校注:“問筶:筶即杯珓。珓,也作筊、校,沒有一定。杯珓,以兩蚌殼製成,也有用玉、竹或木彫成的,在神前投擲,觀其俯仰,以卜吉凶。問筶即擲杯珓。”

“筶”就是“杯珓”,就是台語
puaʔ-pue 用的 siũ-pue(聖杯)。“筶”字《漢大字》注國音ㄍㄠˋ,相對應的台音應該是 kauʟ。而“珓”字《廣韻》古孝切(去聲、效韻),國音ㄐㄧㄠˋ,台語讀 kauʟ,和“筶”同音。作者懷疑“筶”是“珓”的異體字。“珓”,國語讀ㄐㄧㄠˋ是因為聲母顎化的結果(在《廣韻》,和“珓”同音的字有教、窖、校、較等,可參考)。

《台日大》用“跋筶”書寫台語
puaʔ-pue,“筶”是同義字,“筶”字並沒有 pue 的音。

(三)

《閩方大》認為閩南語
puaʔ-pue(=擲珓)的 pue 是“”字,是“杯筊”的意思。並說“片狀的較硬的東西”叫“(pue)”,如竹、球(=球拍)、柴(=木製球拍)。

”字見於《集韻》。《集韻•平聲•灰韻》:“,版也。或作。晡枚切。”所以,“”是“”的或體字,字義是“版”。版的本義是築牆用的夾板,引伸泛指由木頭分割成的薄片、寫字用的木片等等,義項很多,大多指片狀的東西。

”字的音是《集韻》晡枚切,同音字有“杯”,故“”字閩南語讀 pue,與 puaʔ-pue 的 pue 的語音相符。

雖然如此,作者認為閩南語、台語
puaʔ-pue 的 pue 應該是“杯”字。所持的理由,一是“杯珓”並不是完全扁平的片狀,而是一面拱起來(俯面),一面平(仰面),是模擬貝殼的形狀彫成的;二是“杯珓”最初是使用貝殼的,貝殼可容納液體,像杯子一樣,所以叫“杯珓”,後來有用玉製成的(珓),或用竹根斫削而成者(筊),或用木頭製作的(校)。puaʔ-pue 應該是 puaʔ-pue(杯)-kauʟ(珓)的省稱,pue 應該是“杯”字。

(四)桮

“桮”就是“杯”。《漢大字》:“桮,盛飲料的器皿。後作‘杯’。”《廣韻•平聲•灰韻》:“桮,說文曰:也。”“杯,上同(桮)。”所以,《台閩》說的“跋桮”就是“跋杯”。

台語 puaʔ-pue
的 puaʔ 的用字

(一)賭

“賭博”,台語說 puaʔ-kiau`。“賭”,台語說 puaʔ,和 puaʔ-pue 的 puaʔ 同音,《厦音典》就拿“賭”字來書寫台語的 puaʔ,puaʔ-pue 寫做“賭杯”。但是“賭”字的音是《廣韻》當古切(上聲、姥韻),台語讀做 tɔ`,並沒有 puaʔ 的音。puaʔ 用“賭”字,只是借用訓讀音為 puaʔ 的“賭”字來書寫而已。

(二)丟

台語 puaʔ-pue 的動作是把杯珓往空中投擲,讓它落在地上,而“丟”有投擲的意義,如:丟石頭。《日臺新辭典》誤以為
puaʔ-pue 的 puaʔ 是投擲的意思,把 puaʔ-pue 寫做“丟筶”。用“丟”字書寫 puaʔ,只是借用同義字書寫。pue 用“筶”字,也是同義字,“筶”是“杯珓”,詳前述。

(三)跋

“跋”字,《廣韻》蒲撥切(入聲、末韻),國音ㄅㄚˊ,台語文讀音
puat,白讀音 puaʔ(《彙音寶鑑》)。“跋”字的台語白讀音 puaʔ 跟 puaʔ-pue 的 puaʔ 的語音相符。

“跋”字的本義是仆倒、跌倒,引伸而有踩踏、越山而行、掉轉等等意義,但似乎與台語擲珓義
puaʔ-pue 連不上關係。因此,用“跋”字書寫 puaʔ-pue 的 puaʔ,應該只是借用同音字書寫。

(四)博

“博”字的本義是大,也指寬,常用義是多、廣泛(如博學),引伸為動詞知道很多(如博古通今)等等。“博”又通“簙”。“簙”是古代的一種棋戲,文獻大多用“博”字,並且引伸泛指賭博。如“博徒”是賭徒,“博局”是賭博的場所。

賭博,台語說
puaʔ-kiau` 或 puaʔ,“博”字有沒有 puaʔ 的音?

“博”,《廣韻》補各切(入聲、鐸韻),屬宕攝、一等、開口,中古擬音 pɑkɔ(董同龢、王力),國音ㄅㄛˊ,依反切,台語應該讀不送氣的 pɔk(因反切上字“補”為幫母),但《彙音寶鑑》、《雅俗通》、《增補彙音》、《厦音典》等都讀送氣的 p‘ɔk,可見“博”字讀 p‘ɔk,已經約定俗成很久了。如博士(p‘ɔk-su)、博覽會(p‘ɔk-lam`-hue)、假博(ke`-p‘ɔk)(=假裝博學),“博”都讀送氣的
p‘ɔk。

賭博,台語說
puaʔ-kiau`;puaʔ 也單用,如 kiau` m(毋)-t‘aŋ(通)-puaʔ(=不要賭博);tsiaʔ(食)、puaʔ(博)、t‘it()sã(三)-dzi(字)-tsŋ´(全)(=喝酒、賭博、女色三件事樣樣都會)。因此,《台日大》就認為
puaʔ-kiau` 的 puaʔ 是“博”字。

“博(補各切)”屬宕攝、一等、開口呼,中古擬音陽聲韻為 -ɑŋ,入聲韻為 -ɑk(董同龢、王力),而宕攝、一等、開口呼的字,在台語一般文讀音為 -ɔŋ/-ɔk 韻,如:當,tɔŋ;倉,ts‘ɔŋ;岡,kɔŋ;莫,bɔk;託,t‘ɔk;各,kɔk 等等,白讀音則有 -aŋ/-ak 的例,如:幫,paŋ;茫,baŋ´;杭,haŋ´;落,lak 等等;另外還有讀做 -aʔ 韻的例,如搏(擊也),匹各切,
p‘ɔk/p‘aʔ。因此,“博(補各切)”字的音在台語可能有下面的音變:

博(補各切):中古 pɑkɔ
→ pakɔ → paʔ → puaʔ

主要元音 ɑ 是後元音,可用寬式的 a 表示;韻尾 -k 弱化成為 -ʔ;聲母 p- 是雙唇音,容易導入介音 -u- 變成 puaʔ;又因為是白讀音,聲調轉為陽調,puaʔ
就變成 puaʔ(陽入聲)。因此,“博”字可讀
puaʔ

“博”字在台語雖可讀puaʔ,但台語 puaʔ-pue 是求神問卜,不是賭博,所以,puaʔ-pue 的 puaʔ 的本字應該不是“博”字。

(五)卜

“卜”字的本義是燒灼龜甲以占卜吉凶禍福,後來泛指用以預測吉凶的各種迷信行為。台語
puaʔ-pue 是預測吉凶或求神明指示是或否的行為,和“卜”有關。

“卜”字的音,《廣韻》博木切(入聲、屋韻),屬通攝、一等、入聲、幫母,國音ㄅㄨˇ,台語讀 pɔk,如“卜卦”讀 pɔk-kuaʟ。“卜卦(pɔk-kuaʟ)”又說
puaʔ-kuaʟ,因此,“卜”字應該有 puaʔ 的音。

通攝一等的字,中古擬音是 -uŋ/-uk(董同龢、王力),在台語一般文讀音 -ɔŋ/-ɔk,白讀音 -aŋ/-ak,如:東,
tɔŋ/taŋ;粽,tsɔŋʟtsaŋʟ;公,kɔŋ/kaŋ;木,bɔkbak;讀,t‘ɔkt‘ak 等等(這是主要元音低化的例)。而入聲韻有讀
-aʔ 韻的例,如:扑(打也),p‘ɔk/p‘aʔ。雖然只有一例,卻是可能的音變規律。

“卜(博木切)”在台語可能經過下面的音變:

卜:中古 pukɔ
→ pɔkɔ(文讀音)→
pɑkɔ(pakɔ)→ paʔ → puaʔ
→ puaʔ(白讀音)

主要元音 u 低化成 ɔ,成 ɑ(a);韻尾 -k 弱化成為 -ʔ,因為是口語白讀音而聲調變為陽入調。

“卜”字在台語有 puaʔ 的音,字義又是預測吉凶的占卜,台語求神問卜 puaʔ-pue 的 puaʔ 的本字是“卜”字。

結論

台語求神問卜義 puaʔ-pue 的puaʔ 的本字是“卜”,pue 的本字是“杯”(“杯珓”的縮略),puaʔ-pue 的本字是“卜杯”。

附記

擲珓時擲出來的杯珓如果是一仰一俯,叫
siũ-pue,寫做“聖杯”或“上杯”。siũ-pue 也叫 tsiãʟ-pue(正杯)、tsun`-pue(准杯)、in`-pue(允杯)、sin-pue(順杯)、siɔ)-pue(象杯)。

如果兩個杯都是仰面(平的一面)朝上,叫做 ts‘ioʟ-pue,寫做笑杯、杯、杯(《台閩》)。如果兩個都是俯面(拱起的一面)朝上,叫做 im-pue(陰杯)或 k‘ap-pue(蓋杯)。

如果家裡有人過世,設有靈桌(lieŋ´-toʔ)時,一般靈桌上置放兩個錢幣替代杯珓使用,叫做“錢杯(tsĩ´-pue)”。

本篇發表於 p 並標籤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