耙龍船(peˊ-liɔŋˊ-tsunˊ)──划龍舟

耙龍船(pe´-liɔŋ´-tsun´)──划龍舟

  例句:“雞籠港耙龍船。”(1996.6.17.自立早報14頁,標題)

“雞籠”是基隆的舊名

例句全句都是台灣話。“雞籠港”讀做
ke-laŋ´-kaŋ`,是一個位於台灣北端的港口,就是現在的基隆港。“雞籠”也是舊時的地名,指現在的基隆市,因為從海上看基隆時,附近地形像一個雞籠而得名。清朝政府在1875年(光緒元年)把雞籠附近地區劃定為“基隆廳”,把雞籠改稱為“基隆”(取基地昌隆之意),一直沿用到現在。

照字讀,基隆港的台語應該是 ki-liɔŋ´-kaŋ`,但在口語裡,台灣人仍然把基隆港叫做
ke-laŋ´-kaŋ`(雞籠港),地名的基隆也仍然叫做 ke-laŋ´(雞籠)。

划(船)的台語是 koʟ 或 pe´

“耙龍船”也是台語,讀做 pe´-liɔŋ´-tsun´,是划龍舟、賽龍舟的意思。

國語划船的“划”,台語說 koʟ 或 pe´,但 pe´ 只用於划龍舟的
pe´-liɔŋ´-tsun´,koʟ 則比較普遍的說法,凡是用槳撥水使船前進的都叫做 koʟ-tsun´(船)。koʟ 和 pe´ 的區別是:koʟ-tsun´(船)是槳在船上有支撐點,pe´-liɔŋ´(龍)-tsun´(船)則槳沒有支撐點,直接拿在手上撥水。另外有用竹篙插入水底,用力於竹篙使船前進的,叫做 t‘ẽ-tsun´(船),t‘ẽ 是“撐”字。

“耙”字的意義

例句裡台語 pe´-liɔŋ´-tsun´ 的 pe´ 用“耙”字,是否正確值得討論。

“耙”字最早出現於金代的《四聲篇海》,字音“必駕切”,國音ㄅㄚˋ,台音 pe(《彙音寶鑑》),如 t‘iʔ-pe(鐵耙)。

“耙”(ㄅㄚˋ)是一種用來碎土和平地的農具,在一根橫木上裝有好幾個鐵齒,至少有兩排,由牛拖曳,可以把用犁犁過的土塊再加以破碎。

“耙”字在國語又讀做ㄆㄚˊ,指聚攏和散開柴草、穀物或平整土地的農具,有長柄,一端有鐵齒、木齒或竹齒(見《現漢》)。這種農具台語叫做
pe´-a`(耙仔。台音 pe´ 對應於國音ㄆㄚˊ,如爬、杷、琶等字的讀音),有多種型制,有的有齒,有的沒有齒,都是用手操作。主要的有:t‘iʔ-pe´(鐵耙。鐵製,有齒,用於碎土、平地。);ts‘iek-pe´(粟耙。木製,無齒,曬穀時用以聚攏或散開穀粒。);ts‘a´-pe´(柴耙。同 ts‘iek-pe´。);ti-sai`-pe´(猪屎耙。鐵製,無齒,用以清理猪舍裡的猪糞。);tiek-pe´(竹耙。竹製,有齒,用以聚攏枯葉、乾草。)等。

“耙”是“杷”的俗體

現代漢語把“耙”字讀做ㄆㄚˊ的音,並沒有古代字書、韻書的依據,它應該是近現代發生的事,而且應該是和“杷”字通用而造成的結果。

“杷”字在現代漢語只是聯綿詞“枇杷”的一個音節,但在漢代“杷”是一種農具。《說文•木部》:“杷,收麥器。從木,巴聲。”顏師古注《急就篇》說:“無齒為捌,有齒為杷,皆所以推引聚禾穀也。”《漢語大字典》進一步解釋說“杷”是“一種有齒和長柄的農具,用以耙梳、聚攏,多用竹、木或鐵等製成。”

“杷”字的音,徐鉉本《說文》注“蒲巴切”。而《廣韻》對杷字記錄三個音,其中一個是蒲巴切(平聲、麻韻),和《說文》相同,字解是“杷,枇杷,木名。說文曰:收麥器也。”

“杷”字的切語“蒲巴切”屬假攝、二等、開口、並母,同音字有“爬”和“琶”。杷、爬、琶三個字在國語都讀ㄆㄚˊ,在台語都是文讀音 pa´,白讀音 pe´。

從上面這些杷字字義及字音的說明,可以知道古代的“杷”就是現代漢語的“耙(ㄆㄚˊ)”。而因為“耙”是金代才出現的後起字,“耙”應該是“杷”的異體字或俗體字,不過現在“耙”反而變成正體了。

“杷”字《廣韻》又記錄另一個音“白駕切”(去聲、禡韻,並母),字義是田器。白駕切依古今音變規律來讀則國音ㄅㄚˋ,台語文讀音 pa,白讀音
pe(因並母是濁音,聲調變為陽去)。“杷”的這個音義和“耙”讀做ㄅㄚˋ時的音義相同,更可證明“耙”字就是“杷”字。

耙龍船(pe´-liɔŋ´-tsun´)的理據

在台灣,曬稻穀(p‘ak-ts‘iek,曝粟)是農家在收割稻穗、脫穀後的重要工作。此時需要用 ts‘iek-pe´(粟耙。又叫做 pe´-put,put 當是“朳”,無齒耙。)散開、翻動稻穀,使稻穀均勻接受陽光,慢慢曬乾。翻動稻穀時使用 ts‘iek-pe´(粟耙)把稻穀從前方往後方拉,這個動作叫做 pe´。到了太陽下山時要把稻穀收集、堆積起來,此時也用 ts‘iek-pe´ 聚攏,這個動作也叫做 pe´。

這兩個台語動詞 pe´(用 ts‘iek-pe´ 散開、翻動、聚攏)是名詞“耙”(同“杷”,台音 pe´)的引伸,是名詞的動詞化,所以台語動詞 pe´ 的本字是“耙(杷)”。

在國語,耙(ㄆㄚˊ)也用做動詞,詞義是“用耙子扒翻穀物或聚攏、散開柴草等。”這個意義的耙(ㄆㄚˊ),在現代漢語又用“扒”字。

在台語,不管是有齒的耙或無齒的耙,凡是用耙一類的工具扒翻穀物或聚攏垃圾、柴草、枯葉等的動作都叫做 pe´,它是一個動詞,本字是“耙”或“杷”,如:pe´(耙)-ts‘iek(粟,稻穀)、pe´(耙)-ts‘au`(草)、pe´(耙)-punʟ-soʟ(糞掃,即垃圾)、pe´(耙)-ti-sai`(猪屎)、pe´(耙)-ua`(倚)、pe´(耙)-k‘ui(開)等。

再來看 pe´-liɔŋ´-tsun´(耙龍船)的 pe´ 是甚麼樣的動作。pe´-liɔŋ´-tsun´ 時,船的兩邊坐了兩排人,每一排有十人左右,每人手上拿著一把短木槳,大家同時把槳插入前方的水中,同時用力把槳往後拉(即撥水),相對地船就往前面移動了。

這個撥水的動作很像使用 ts‘iek-pe´(粟耙)翻動或聚攏稻穀的動作,短木槳宛如 ts‘iek-pe´(粟耙),都是沒有齒,被撥動的東西一個是稻穀,一個是水,“pe´-tsui`(耙水)”使船前進,所以划龍舟在台語就叫做 pe´-liɔŋ´-tsun´,把它寫做“耙龍船”是正確的。

爬、扒、把都是 pe´

台語 pe´-liɔŋ´(龍)-tsun´(船)的 pe´,早期的閩南語韻書如《彙音妙悟》、《雅俗通》、《增補彙音》等並沒有收載,但是1873年出版的《厦英》已收錄 pe´-liɔŋ´-tsun´ 這個詞,並且認為 pe´-liɔŋ´-tsun´ 的 pe´ 和 pe´-tsiũ(=抓癢)的 pe´、匍匐義的 pe´、以及 pe´-ts‘au`(扒草)的 pe´ 是同一個詞。所以《厦英》認為 pe´-liɔŋ´(龍)-tsun´(船)的 pe´ 是“爬”字。吳守禮教授《綜台基》也持這個看法。《閩方大》也用“爬”字。《台日大》則採用“扒”字做為 pe´-liɔŋ´(龍)-tsun´(船)的 pe´,《台話大》也沿用這個字。《台閩》則認為“扒”和“爬”都可以用,而《台語正字》則獨排眾議,認為這個
pe´ 是“把”字。

下面對於爬、扒、把三個字加以討論。

(一)爬

《說文》及《玉篇》都沒有“爬”字,但在晉代已經有人使用這個字了。晉•傅玄《鬬雞賦》:“或爬地俯仰,或撫翼未舉。”《廣韻•麻韻》說:“爬,搔也。或作把。”因此,“爬”的本義是“搔(ㄙㄠ)”(即用指甲撓、抓;台語 dziauʟ 或 pe´。),“爬地”就是雞用牠的腳爪搔地。

在現代漢語,“爬”另外有手足並行(匍匐)及攀登(如爬山)等的意義,這些都是在元代以後才發生的。

“爬”和前面說的“杷”、“耙”有關。《韻會》說:“爬,或作杷。”“杷”,前面說過它是長柄有齒用以耙梳、聚攏的農具。《漢大詞》說:“爬,通。”“”是竹製帶齒的摟柴草的工具。《漢大詞》又說:“爬,同耙。”而“耙”是長柄帶齒的用以平整土地或聚攏、散開穀物、柴草等的農具。

從這些解釋可以知道:爬、杷、、耙是同源,都是指長柄有齒的農具或工具,它們應該是模仿人的手而造的工具,或用以聚攏、散開穀物,或用以碎土、平地。而“杷”和“耙”又引伸成動詞,指用杷或耙把東西耙梳、聚攏的動作。

在字音方面,爬字《廣韻》蒲巴切(平聲、麻韻),台語文讀 pa´,白讀 pe´。“爬”的白讀音 pe´ 和 pe´-liɔŋ´(龍)-tsun´(船)的 pe´ 的語音相同,但爬字本身並沒有聚攏或引伸為撥水的意義,應該不是
pe´-liɔŋ´-tsun´ 的 pe´。不過,如果認為“爬”是“耙”的異體的話(《漢大詞》說“爬”同“耙”),因為“耙”有用耙子聚攏的意義,“爬”也就有用耙聚攏的意義了。而“耙”既認為是
pe´-liɔŋ´-tsun´ 的 pe´ 的本字,“爬”也可以認為是這個意義的 pe´
的本字了。不過,“爬”字在現代漢語的基本意義是手足並行(匍匐),做為台語 pe´-liɔŋ´-tsun´ 的 pe´ 的本字,並不恰當。

(二)扒

《台日大》認為 pe´-liɔŋ´(龍)-tsun´(船)的 pe´ 是“扒”字。“扒”字在現代漢語(國語、普通話)有ㄅㄚ、ㄆㄚˊ兩個音,各有不同的意義。讀做ㄅㄚ時有攀援、脫除、挖掘等意義,讀做ㄆㄚˊ時有:(1)用手或用耙子一類的工具把東西聚攏或散開;(2)用手搔、抓、撓;(3)扒竊;(4)一種烹調法。但是在古漢語,“扒”字沒有這些意義,這些意義都是在近代和現代產生的。

首先,“扒”字並不見於漢代的《說文》,到了南北朝時期的《玉篇》才開始有這個字。《玉篇•手部》:“扒,鄙殺切,擘也。”“擘”是用手把東西分開,台語說 peʔ;而字音“鄙殺切”在台語的音讀是
pat,和“八”字同音,“八”的台語白讀音是 peʔ,所以“扒”的台語白讀音也應該是 peʔ。台語 peʔ-k‘ui(=掰開)的 peʔ 的本字就是“扒”字。

到宋代,《廣韻》對“扒”字記錄三個音,字義各有不同:(1)博怪切(去聲、怪韻)。“拔也。詩云:‘勿剪勿扒。’案:本亦作拜。”(2)博拔切(入聲、黠韻)。“破聲。”(3)方別切(入聲、薛韻)。“擘也。”這三個反切,除了博拔切可以讀做ㄅㄚ外(見《廣韻反切今音手冊》26頁),其他並沒有可以讀做ㄆㄚˊ的相對應的反切(博怪切讀做ㄅㄞˋ,方別切讀做ㄅㄧㄝˊ,見《廣韻反切今音手冊》27頁及52頁。)。而在字義方面,《廣韻》對“扒”字的三個釋義都和現代漢語“扒”(ㄅㄚ、ㄆㄚˊ)的詞義無關。

“扒”字在國語讀做ㄆㄚˊ時的義項(1)和(2)台語叫做 pe´,如 pe´-ts‘iek(粟)(耙稻穀)、pe´-tsiũ(癢)(爬癢,抓癢)。台語的 pe´ 和國語的ㄆㄚˊ雖然有對應關係,但是這兩個意義的 pe´,從《廣韻》的字音及字義來看,顯然不是“扒”字。

從“扒”字國語讀做ㄆㄚˊ時的詞義來看,義項(1)“用手或用耙子一類的工具把東西聚攏或散開(動詞)。”的本字應該是“杷”或“耙”。“杷”和“耙”本來是名詞,是一種長柄帶齒的農具,但也都引伸可當做動詞使用。如: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耕田》:“耕荒畢,以鐵齒楱,再杷之。”(楱,ㄌㄡˋ ㄗㄡˋ,鐵齒耙。,同遍。)“杷”是動詞,等於現代漢語的耙。又如:“把稻草耙成一堆。”“耙”是動詞。因此,扒(ㄆㄚˊ) 的義項(1)應該用“杷”或“耙”字,“扒”也許本來是俗字,但俗字已變成正字了。

又,扒(ㄆㄚˊ)
的義項(1)的台語是 pe´,這也和杷、耙的台語白讀音相符。因此,台語 pe´-ts‘iek(粟)的 pe´ 的本字是“杷”或“耙”。

“扒(ㄆㄚˊ)”字的義項(2),“用手搔、抓、撓。”的本字應該是“爬”。《廣韻•平聲•麻韻》:“爬,搔也。蒲巴切。”搔,台語叫做 pe´,如 pe´-tsiũ(癢),這個 pe´ 和“爬”字的台語白讀音相符,因此,“爬”是
pe´-tsiũ(癢)的 pe´ 的本字。現代漢語用“扒”字表示“用手搔、抓、撓”,“扒”應該是本來“爬”的俗字。

從“扒”字在《玉篇》及《廣韻》所記錄的本來的意義來看,台語 pe´-liɔŋ´-tsun´ 的 pe´ 不是“扒”字。但是從台語和國語語音對應關係來看,台語 pe´ 對應於國語ㄆㄚˊ,如杷、爬、耙、琶,而“扒”在國語有ㄆㄚˊ的音及耙(動詞)的意義,台語 pe´-liɔŋ´-tsun´ 的 pe´ 使用“扒”字也說得通。

(三)把

張清波《台語正字》認為台語 pe´-liɔŋ´(龍)-tsun´(船)的 pe´ 是“把”字。他所依據的是《集韻》。《集韻•麻韻》:“爬、把,蒲巴切,搔也。又姓。或从手。”所以“把”是“爬”的或體,而“爬”又是“耙”的異體(見《漢大詞》),pe´-liɔŋ´-tsun´ 的 pe´ 用“把”字也不算錯。(其實《廣韻》早就說“把”是“爬”的或體。)不過,一般人只知道“把”字在台語讀做 pa`/pe`,沒有幾個人知道“把”是“爬”的或體,因此,台語 pe´-liɔŋ´-tsun´ 的 pe´ 用“把”字並不恰當。

結論

從以上的討論看來,台語 pe´-liɔŋ´(龍)-tsun´(船)的 pe´ 的本字應該是“杷”或是“耙”字。在現代漢語“耙”是通用的字。“耙”是一種長柄帶齒的用以聚攏、散開穀物或柴草的農具,當做動詞用則指用耙子扒翻穀物或聚攏、散開柴草等的動作。而因為划龍舟的“划”的動作和動詞“耙”的動作相似,所以划龍舟在台語叫做
pe´-liɔŋ´(龍)-tsun´(船),這個 pe´ 的本字是“耙”(動詞)字。

扒船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台語 pe´-liɔŋ´-tsun´(耙龍船)可能和廣東、廣西所說的“扒船”(扒,音ㄆㄚˊ)有關。

《辭源》“扒船”條下說:“廣東、廣西的舢板船,俗稱‘扒船’。宋•朱輔《溪蠻叢笑》有重五競渡用船名‘爬船’之語,爬,同扒。《清稗類鈔•飲食類•吸鴉片》謂粵洋往來交土之船曰‘扒龍艇’,亦舢板之類。”又,《漢大詞》說:“扒艇,舢板船。”

從這些記載可以知道:扒船、爬船、扒艇、扒龍艇都是指舢板船。舢板船是一種小船,使用槳撥水前進。用槳撥水的動作類似動詞“耙”(ㄆㄚˊ)的動作,所以舢板船叫做“扒船”(扒,同耙)或叫做扒艇、爬船(爬,同耙),用來和“帆船”區別。而有龍的裝飾模樣的舢板船就叫做“扒龍艇”了。

台灣的 pe´-liɔŋ´-tsun´(耙龍船)可能跟廣東、廣西的扒船、扒龍艇有關,不過,扒龍艇指的是舢板船,是一種船的名稱,而台灣的 pe´-liɔŋ´-tsun´(耙龍船)則指端午節的一種民俗活動──賽龍舟。台語 pe´(耙)是動詞,用槳撥水的意思;liɔŋ´-tsun´(龍船)是名詞,是繪有龍圖像的小船;pe´-liɔŋ´-tsun´(耙龍船)是一個動賓型複合式合成詞(動:動詞;賓:賓語。)。

本篇發表於 p 並標籤為 , , , , , , , , , , 。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

1 Responses to 耙龍船(peˊ-liɔŋˊ-tsunˊ)──划龍舟

  1. 洪文芳 說道:

    划龍船,有邊讀邊就是,戈!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