㾪(san`)──瘦

san`)──瘦

  例句1:“瘦人善食飯,瘦田善燥水(san`-laŋ´-ɡau´-tsiaʔ-pŋ,san`-ts‘an´ ɡau´-soʔ-sui`)。”(《台灣俚諺集覽》)(ɡau´:善於;本字是“”。soʔ:吸收;本字當是“欶”。)

例句2:“瘦狗卸主人(san`-kau` siaʟ-tsu`-laŋ´)。”(《台灣俚諺集覽》)(siaʟ:或說 siaʔ,使難堪,《閩方大》用“削”字。)

例句3:“瘦牛厚尿(san`-ɡu´ kau-dzio)。”(《台日大辭典》)(厚[kau]:數量多。)

例句4:“瘦牛相挨(san`-ɡu´ sã-ue)。”(《台日大辭典》)(相挨:互相挨靠、磨蹭。)

國語的“瘦”,台語說“san`”。四則例句裡面的台語 san` 都使用“瘦”字書寫,但“瘦”字在台語不讀 san`。“瘦”字,《廣韻》所祐切(去聲、宥韻),台語讀做上聲的 sɔ`(《彙音寶鑑》),可能是依聲符“叟”的音讀的結果(“叟”,《廣韻》蘇后切,上聲、厚韻,台語讀 sɔ`。) 例句使用“瘦”字,是台語 san` 的同義字,因此“瘦”讀
san` 是訓讀音。其實台語瘦義 san`
的本字是“㾪”,詳後述。

例句1的意思是:瘦子很會吃飯(食量大),貧瘠的水田很會吸水。例句2的意思是:養的狗瘦巴巴的話,狗的主人沒有面子(因為主人小氣,沒有給狗充分的食物)。例句3的意思是:瘦的牛小便多。過去台灣用水牛耕田,水牛小便(或大便)時必須把工作停下來,等小便完之後再繼續耕田。瘦的牛本來就力氣不大,偏偏又小便多,需常常停止工作,影響工作效率。“瘦牛厚尿”用以比喻笨手笨腳的人還要偷懶。例句4的意思是:瘦的牛互相磨蹭,比喻窮人想互通有無也沒有辦法。

台語瘦義 san` 的用字探討

《彙音妙悟》丹韻、時母、陰上聲(san`):“瘦(解),肥瘦。”《雅俗通》干韻、陰上聲、時母(san`):“瘦,不肥也。”《增補彙音》簡韻、陰上聲、時母(san`):“瘦,肉不肥也。” 《彙音寶鑑》干韻、陰上聲、時母(san`):“瘦,不肥曰瘦。”《厦音典》認為“瘦”字的文讀音是 sɔ`,白讀音是 san`。《台日大》也用“瘦”字書寫台語 san`。

《普閩》使用“㾪”字書寫閩南語瘦義的 san`,其後《綜台基》、《台話大》、《國台》、《台語字彙》、《台閩》、《閩方大》都使用“㾪”字。《台語正字》則使用“”字。

《綜台基》除“㾪”字外,另外提示(潮語)、膄也是台語瘦義 san` 的字。

把以上各家用字整理起來可得瘦、㾪、、膄五個字,下面逐一討論。

(一)瘦

《說文•疒部》:“瘦,臞也。”《說文•肉部》:“臞(ㄑㄩˊ),少肉也。”現代漢語的解釋是:肌肉不豐滿;脂肪少叫“瘦”(跟“胖”、“肥”相對)(《現漢規範》1207頁)。

“瘦”,台語叫 san`,跟 pui´(肥)相對。但“瘦”字不是台語瘦義 san`
的本字,因為“瘦”字在台語不讀 san`。

“瘦”字的音,《廣韻》所祐切(去聲、宥韻),國語讀ㄕㄡˋ,台語讀 sɔ`(《彙音寶鑑》)。依反切,台語應該讀去聲的 sɔʟ,但《彙音寶鑑》卻讀上聲 sɔ`,可能是讀聲符“叟”的音所致。“叟”字,《廣韻》蘇后切(上聲、厚韻),台語讀上聲 sɔ`。

“瘦”字在台語不讀 san`,用“瘦”字書寫台語瘦義 san`,是使用同義字,不是本字。

(二)㾪

《廣韻•上聲•梗韻》:“㾪,瘦㾪。所景切。”《集韻•上聲•梗韻》:“㾪,瘦謂之㾪。或从骨。所景切。”可知“㾪”字的字義是“瘦”。

下面探討“㾪”字的音。

在《廣韻》、《集韻》裡“㾪”和“省”是同音字,它們的反切都是“所景切”,而在台語裡“㾪”和“省”也是同音,都讀做 sieŋ`,這與反切“所景切”是相符的。

“㾪”字在中古是屬於梗攝、二等、開口的字,而梗攝的字在現代台語大多讀做 -ieŋ 韻, 但有少數的字在口語裡讀做 -an 韻(即白讀音),例如:瓶,pin´/pan´;零星,lieŋ´-sieŋ/lan´-san 等都是。由此推論,文讀音 sieŋ` 的“㾪”字,它的白讀音也可以是 san`。

“㾪”字既然字義是“瘦”,字音在台語又可以讀 san`,“㾪”字是台語瘦義 san` 的本字。

“㾪”字在典籍上有用例,《新唐書•李百藥傳》說:“(百藥)侍父母喪還鄉,徒跣數千里,服雖除,容貌癯㾪者累年。”“癯”字也是瘦的意思,癯、㾪二字連用行成一個複音詞,意思是消瘦。

㾪字又與瘦字連用形成複音詞,如於東漢成書的《釋名•釋天》:“如病者㾪瘦也。”又如《廣韻•梗韻》:“㾪,瘦㾪。”等。

“㾪”字《說文》未收,它應該是從“省”字孳乳出來的。《說文》:“省,視也。”段玉裁的注釋說:“凡省(ㄒㄧㄥˇ)必於微,故引伸為減省(之省ㄕㄥˇ)字。”但是減省的“省”,《說文》另外收有、渻兩個字。《說文•女部》:“,減也。从女,省聲。”《說文•水部》:“渻,少減也。一曰水門。从水,省聲。又水出丘前謂之渻丘。”由此可知:減省的“省”本來應該寫做“”,是“省”(ㄕㄥˇ)的區別字,但並沒有通行,減省意義的,後世仍使用“省”字。而“渻”字的義項較多,渻字有減少的意義應該是因為渻與同音而形成的假借字,不過“渻”字後來也沒有流通。

前面說的“㾪瘦”,典籍上也寫做“省瘦”。如《後漢書•袁閎傳》:“阿母出見閎驚。”《注》引謝承的《後漢書》說:“乳母從內出,見在門側,面貌‘省瘦’,為其垂泣。”可見“省”也有瘦的意義,可能是從“省”的引伸義“減少”再引伸出來的。因為肉減少了,就是瘦了。“㾪”字可能是為了和“省”(減少義)區別而造的後起的區別字。也就是說“省”字的本義是察看(此時字音息井切),引伸為減少(字音所景切),再引伸為瘦(此時“省”的音仍所景切)。減少意義的“省”曾經有過“”字,但後來並沒有被使用,大家仍然使用“省”字。消瘦意義的“省”,後來造了一個“㾪”字,做為㾪瘦、癯㾪等複音詞的詞素,但在現代漢語裡“㾪”字不見了,只剩下瘦字,單用或做為瘦削、瘦弱、消瘦等合成詞的詞素。但漢代語言的“㾪”這個詞的語音、詞義卻被台語流傳下來,成為 san`,在現代仍然通用。

(三)

《漢大字》引用《龍龕手鑑》說,“”是“㾪”的俗字,所以“”的音義跟“㾪”完全一樣(“㾪”詳前述)。“”的台語文讀音是
sieŋ`,白讀音是
san`。台語瘦義 san` 也可以用“”字書寫。

(四)

字書裡沒有這個“”字,它是《綜台基》的“擬字”,想用“產”字的台語讀音 san` 來表示台語瘦義 san`
的語音。“”是新創製的台灣方言字,從疒、產聲,台語讀 san`,但沒有通行。

(五)膄

“膄”也是《綜台基》的“擬字”,字書裡沒有這個字。造字動機大概是從“肥”和“瘦”而來。“膄”字從月(肉)表示這是跟身體有關的字,偏旁“叟”是“瘦”的聲符,“膄”從“叟”表示“膄”的字義是“瘦”。“膄”字台語讀 san`,字義瘦,但沒有通行。

作者補充“胜”及“眚”兩個字

(六)胜

“胜”字的音,《廣韻》桑經切(平聲、青韻),和星、腥、鉎、猩等字同音,國語讀ㄒㄧㄥ,台語讀 sieŋ。跟“胜”同音的字裡面,“鉎”字的意義是鐵銹,而“生銹”,台語漳州腔說 sẽ-sien,同安腔說 sĩ-san,sien/san 應該是“鉎”字。“胜”和“鉎”既是同音,“胜”字在台語應可讀 san(白讀音)。但台語瘦義是上聲 san`,胜(san)是陰平聲,聲調不符。

再看《集韻》。《集韻》對於“胜”字記錄了四個音,但沒有一個是上聲調。故“胜”字在台語不讀上聲的 san`。

在字義方面,《說文•肉部》:“胜,犬膏臭也。从肉,生聲。一曰:不孰也。”“犬膏臭”是狗油的氣味。“不孰”就是“不熟”。“不熟”台語說 ts‘ẽ/ts‘ĩ,故台語不熟義 ts‘ẽ/ts‘ĩ 的本字是“胜”字。

“胜”字在台語不讀 san`,也沒有瘦的意義,“胜”不是台語瘦義 san` 的本字。

但是,《辭源》給“胜”字注了三個音:(1)ㄒㄧㄥ(《廣韻》桑經切)。“腥”的本字。(2)ㄑㄧㄥˋ(《集韻》七正切)。“胜遇”,古代傳說中鳥名。(3)ㄕㄥˇ(作者按:無反切依據)。瘦,通“省”。《管子•入國》:“必知其食飲飢寒、身之膌胜而哀憐之,此之謂恤孤。”清•王念孫《讀書雜志•管子•膌胜》:“‘胜’讀如減省之‘省’,‘胜’亦瘦也。字或作‘眚’,又作‘㾪’。”

依據王念孫的說法,“胜”字在“膌胜”一詞讀ㄕㄥˇ,字義是瘦。“胜”又作“㾪”,而“㾪”在台語讀做 sieŋ`/san`,故“胜”的白讀音是 san`。

“胜”(ㄕㄥˇ)字在古籍《管子》做為瘦的意義使用,在台語又可讀做 san`,“胜”字是台語瘦義 san`
的本字。(膌:ㄐㄧˊ,同“瘠”,瘦。)

(七)眚

“眚”字的音,《廣韻》所景切(上聲、梗韻),同音字有省、㾪、、渻等,國語讀ㄕㄥˇ,台語文讀音 sieŋ`。前面已經說過“㾪”字在台語的文讀音是 sieŋ`,白讀音是 san`,故“眚”字的台語白讀音也是 san`。

“眚”字的意義,《說文•目部》:“眚,目病生翳也。”而段玉裁注說:“‘眚’又假(借)為減省之省。《周禮》:‘馮弱犯寡則眚之。’《注》:‘眚,猶人省瘦也,四面削其地。’按:省瘦亦作㾪瘦,俗作瘦省。”

因此,“眚”有瘦的意義。書證有《新唐書•隱逸傳•武攸緒》:“晚年肌肉銷眚,瞳有紫光。”“銷眚”就是台語消瘦義 siau-san` 的本字。

“眚”字有瘦的意義,台語又可讀 san`,“眚”是台語瘦義 san` 的本字。不過,“眚”是“省”的假借字,“㾪”是“省”的區別字,故事實上瘦義的“眚”就是後來的“㾪”字。

結論

(1)國語的“瘦”,台語叫做 san`,san`  的本字是“㾪”。“㾪”字在台語白讀讀做 san` 是符合漢語語音演變規律的。

(2)“㾪”是“省”的區別字。“省”的本義是察看(此時字音ㄒㄧㄥˇ),引伸而有減省(ㄕㄥˇ)的意義,再引伸而有瘦的意義。

(3)“㾪”字最早見於東漢時的《釋名》。

(4)見於《管子》的“膌胜”的“胜”是“省”或“㾪”的假借字。見於《新唐書》的“銷眚”的“眚”是“省”的假借字。

(5)“”是“㾪”的俗字。

本篇發表於 s 並標籤為 , , , , , , , , 。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

3 Responses to 㾪(san`)──瘦

  1. 蘇奕肇 說道:

    不必弄地那麼深奧,瘦san應是"孱"才對吧!?

    • 劉建仁 說道:

      “孱"字的音是《廣韻》士山切、士連切、士限切。士限切也許可讀san2,但此時孱字用於地名。
      “孱"的基本義是弱,如軟弱、衰弱,並不是"瘦"。

      • hkguu 說道:

        我也覺得"孱"不錯. “孱", 弱也, 劣也. “弱"與"瘦"意思還通. 例如: 孱弱 ( 瘦小虚弱 ) 孱肌(瘦弱的肌体);孱质(瘦弱的身体)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