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佇會到(sio-tuˋ-e⊦-tioʔ⊦)──走着瞧

相佇會到(sio-tu`-e-tioʔ)──走着瞧

  例句1:“省長宋楚瑜在反廢省言論中,曾經公開說:‘台灣很小,大家「相佇會到」。’”(1997.1.6.自由時報2頁)

例句2:“相信大家在行政院和立法院「相堵會到」,可以再續前緣,一起打拼!”(1998.11.4.中國時報4頁)

例句1的“相佇會到”和例句2的“相堵會到”是同一個台灣話慣用語,讀做“sio-tu`-e-tioʔ”(sio-tu` 也說 sã-tu`),意思是“相遇得到”,或“總會有相遇的時候”,“遲早會遇到(你)”。用這一句話時一般帶有威脇的語氣,言外之意是這一次被你欺負了,我認了,但人總會有再次相遇的時候,下一次相遇的時候就是我要報復的時候。因此,台語 sio-tu`-e-tioʔ 相當於國語的“走着瞧”。例句1的 sio-tu`-e-tioʔ 是帶有威脇語氣的用法,例句2的則不是,通常不這麼用。

台語 sio-tu`-e-tioʔ 的基本詞是 tu`,tu` 是“遇”,而 sio 是互相的“相”,sio-tu` 就是“相遇”;“e-tioʔ”應該寫做“會着”,相當於國語的“……得到”,用在動詞的後面,表示該動作行為的可能發生。例如:k‘uãʟ(看)-e(會)-tioʔ(着)=看得到;be`(買)-e(會)-tioʔ(着)=買得到;liaʔ(掠)-e(會)-tioʔ(着)=抓得到;tu`(□)-e(會)-tioʔ(着)=遇得到;sio(相)-tu`(□)-e(會)-tioʔ(着)=相遇得到。

相遇義 sio-tu` 的 tu`,例句1用“佇”字,例句2用“堵”字,都不對。“佇”字的音是《廣韻》直呂切(上聲、語韻),遇攝、三等、開口、澄母,國語讀ㄓㄨˋ,台語讀 ti(漳、厦腔)/tɯ 去聲(泉腔),字義是久立(長時間站着)。“佇”字不管是字音或字義都和台語遇見義的 tu` 無關,頂多只是國音ㄓㄨˋ與台語 tu` 有一點相似。

“堵”字的音是《廣韻》當古切(上聲、姥韻),遇攝、一等、合口呼、端母,國語讀ㄉㄨˇ,台語讀 tɔ`,字義是阻塞、阻擋,不是遇見。報刊用“堵”字書寫台語遇見義 tu`,大概是“堵”字國語讀ㄉㄨˇ的緣故。

台語 sio-tu`-e-tioʔ(=相遇得到)該怎麼寫?本字為何?下面逐一討論。

(一)台語 sio-tu`-e-tioʔ 的“sio”

sio-tu` 是相遇的意思,厦門話也說 sã-tu`。sio/sã 從字義上說是互相的“相”字,但字音有問題。“相”字,《廣韻》息良切(平聲、陽韻),宕攝、三等、開口、心母,台語漳腔讀 siaŋ,厦、泉腔讀 siɔŋ;白讀讀 siũ,如 pẽ(病)-siũ(相)-si(思)=患相思病;也讀 siɔ)。

互相的“相”,台語口語也說 sio 及 sã,是否就是“相”字?“相”是韻尾為 -ŋ 的陽聲字,sio 是陰聲,韻尾為 -ŋ 的陽聲字在台語變為陰聲目前似乎還沒有找到其他的例。如果互相義的台語 sio 是“相”字的話,可能的音變過程如下:

說明:

1 介音 -j- 變為 -i-;主要元音用 a 表示。

2 主要元音 a(ɑ)高化成為 ɔ。

3 主要元音 ɔ 鼻化成為 ɔ),同時失落韻尾 -ŋ。

4 主要元音 ɔ) 繼續高化成為 õ。

5 主要元音õ 失去鼻化成為 o,“相”的音變成 sio。

“相”字屬宕攝、三等、開口、陽聲字。跟“相”同韻母的字在台語白讀時有讀 -ŋ 的(如:方,pŋ;腸,tŋ´;莊,tsŋ),有讀 -iũ 的(如:醬,tsiũʟ;張,tiũ;搶,ts‘iũ`),有讀 -iã 的(如:娘,niã´;仰,hiãʟ),但沒有讀做 -ã 韻的例;不過,在宕攝、一等、開口有一個“當”讀做 tã(意義是現在)。如果厦門話 sã 是“相”字的話,可能的音變過程如下:

說明:

1 介音 -j- 變成 -i-。主要元音 ɑ 用 a 表示。siaŋ 是漳腔白讀音。

2 介音 -i- 失落。

3 主要元音受韻尾 -ŋ 而鼻化成為 ã,韻尾 -ŋ 脫落。sã 是厦門話互相的意思,如:相辭(sã-si´)=告辭;相借問(sã-tsioʔ-mŋ)=打招呼;相拍(sã-p‘aʔ)=打架;相刣(sã-t‘ai´)=械鬥,打仗。台灣話也說:米相合煮較有額(bi` sã-kap-tsi` k‘aʔ-u-ɡiaʔ)=米合起來煮,較有份量(如果一個人煮一點的話,没有份量)。也說“相合米,煮有飯”(sã-kap-bi`,tsi`-u-pŋ)。

台語互相意義的 sio/sã 用“相”字書寫,已約定俗成。

(二)台語 sio-tu`-e-tioʔ 的“tu`”

在台語,以 tu` 為語音的詞義有好幾個,如:支撐叫 tu`;相遇叫 sio-tu`,tu` 是遇見;用言語頂撞、頂嘴也叫 tu`,如 tu`-ts‘uiʟ(喙);抵扣叫 tu`,如 tu`-siauʟ;對抗、抵擋叫 tu`,如 ŋe(硬)tu`-ŋe(硬);一個人抵得上兩個人叫 tsit-e´ tu`-nŋ-e´;剛好叫 tu`-ho`;剛才叫 tu`-tsiaʔ 等。這些 tu` 是同一個詞的義項,還是不同的兩三個詞頗值得討論。先看前人對台語 tu` 有什麼樣的見解。

前人對台語 tu` 的見解

《彙音妙悟》珠韻、地母、上上聲(tu`):“抵,抵槌。”用“抵槌”一詞說明 tu`(抵)的意義。“抵槌”閩南語讀做 tu`-t‘ui´,是一種搬運工人(腳夫)在休息時用以支撐背上的重物,使工人肩膀暫時解除負擔的棍棒。這種“抵槌”在台灣已經看不到了,但作者在1995年訪問韓國時還看到這個東西。韓國的商店有很多開在二樓以上的樓房裡,這種樓房大概有五、六層高,沒有電梯。商店要補貨時由卡車把貨物運到樓下,從樓下再由搬運工人(舊稱腳夫)把貨品裝在由木頭或竹子、藤條做的背筐、背簍裡,手裡拿着“抵槌”,揹着貨物,運到二樓、三樓、四樓等。在半途需要休息時則人靠着牆壁,用“抵槌”支撐背筐或背簍的底部,暫時解除肩膀上所受的貨物壓力。休息一會兒後再繼續揹上去。

《雅俗通》艍韻、上上聲、地母(tu`):“抵,相抵。”“相抵”台語讀 sio-tu`,相遇的意思。又,“柢,柢槌。”“柢”和“抵”同音,但“柢”的意義是樹根,没有支撐的意義,“柢槌”應該是“抵槌”之誤。

《增補彙音》龜韻、上上聲、地母(tu`):“抵,抵槌,脚夫之具也。”

《彙音寶鑑》龜韻、上上聲、地母(tu`):“抵,相抵也。”又,“柢,柢槌也。”“柢”是“抵”之誤。

《厦音典》認為支撐義的 tu` 是“拄”字,遇見、剛剛的 tu` 是“抵(文讀 ti`)”字,並說“掋”同“抵”。

《厦英》認為遇見的tu` 是“抵”字,支撐的 tu` 是“拄”。

《台日大》對於遇見義的 tu` 用“遇”字,這顯然是訓讀字;剛義的 tu` 用“適”字,這也是訓讀字;對於支撐、頂嘴、抵扣、對抗等意義的 tu` 用“抵”字。

《普閩》只用一個“拄”字表示支撐、抵消、頂、頂撞、剛等意義。

《綜台基》對遇見義的 tu` 用“拄”;碰觸義的 tu` 用“柱”、“拄”、“抵”;反駁的 tu` 用“詆”、“抵”。

《台大字》對支撐、剛意義的 tu` 用“拄”字;抵扣、抵償的 tu` 用“抵”;遇見義的 tu` 用“牴”字。

《台閩》對支撐、剛、頂撞、遇見等的 tu` 用“拄”字;對匹敵、抵帳義的tu` 用“抵”字。

《閩方大》只用一個“拄”字表示支撐、頂撞、遇見、抵消、剛等意義。

上面所舉前人對於台語語音為tu` 的詞義所用的字,可歸納為柱、拄、牴、抵、詆五個字。而義項則可整理為下面五類:

第一類:

(1)[動詞]支撐。如:tu`-t‘ui´(抵槌);tu`-mŋ´(抵門)=頂住門;tu`-piaʔ(□壁)=支撐牆壁。

(2)[名詞]支撐的東西。如:mŋ´-tu`(門□)=抵住門的棍棒;piaʔ-tu`(壁□)=支撐牆壁的斜柱(怕倒下)。

第二類:

(1)[動詞]遇見。如:sio-tu`(相□)=相遇;tu`-tioʔ-i(□着伊)=遇見他,碰到他;tu` ・tioʔ(□着)=碰上,遇到。

(2)[動詞]碰觸。miʔ-kiã tun`-kaʔ-tu`-tioʔ-ts‘uʟ-tieŋ`(物件囤𢓜□着厝頂)=東西囤積到碰觸屋頂。

第三類:

(1)[動詞]用言語頂撞、頂嘴。如:tu`-ts‘uiʟ(□喙)=頂嘴;tu`-tak(□觸)=抬槓。

(2)[動詞]對抗、抵擋。ŋe tu`-ŋe(硬□硬)=硬碰硬(用強硬的態度對抗強硬的態度);tu`-li`-a-e-tiau´(□你抑會牢)=怎麼擋得住你。

第四類:

(1)[動詞]抵扣、抵償。如:tu`-siauʟ(□數)=抵賬;sin-sui` hɔ-li`-tu`(薪水予你□)=薪水給你抵扣欠款。

(2)[動詞]抵得上。如:tsit-e´ tu`-sã-e´(一個□三個)=一個人(的能耐)抵得上三個人。

第五類:[副詞]剛。(1)表示時間、空間、程度、數量等正好在那一點上:tu`-ho`(□好)=剛好,正好;hiaʔ-tu`-ho`(赫□好)=那麼巧;tu`-tŋ(□撞)=碰巧,剛巧。(2)表示發生在前不久:tu`-tsiaʔ(□即)=剛才;ɡua` tu`-kauʟ(我□𢓜)=我剛到;i tu`-tu`-a`-k‘iʟ(伊□□仔去)=他剛剛走。

這五類的義項視同一個詞的本義及引伸義的關係?或者是這裡面包含着兩三個詞?本字又如何?作者認為第一類的 tu` 的本字是“柱”。“柱”的本義是“建築物中直立的起支撐作用的構件”(《現漢》),引伸為泛指支撐的東西,如台語的 mŋ´-tu`(門柱)、piaʔ-tu`(壁柱)。名詞的“柱”用做動詞則是“支撐”的意義,後又造了“拄”字,如台語 tu`-mŋ´(拄門)、tu`-piaʔ(拄壁)。

第二類的 tu` 的本字是“牴”。“牴”的本義是(牛、羊等)用角頂撞,引伸為碰觸,如 tu`-tioʔ-piaʔ(牴着壁)=碰觸到牆壁;又引伸為遇見,因為“遇見”是人與人的碰觸,例詞如 sio-tu`(相牴)=相遇;tu`-tioʔ-i(牴着伊)=遇到他。

第三類的 tu` 的本字也是“牴”字。“牴”是用角頂撞,引伸為對抗、抵擋(如兩隻牛互相用角頂撞是互相對抗、互相抵擋),如台語 ŋe tu`-ŋe(硬牴硬)=硬碰硬;由對抗引伸頂嘴,如tu`-ts‘uiʟ(牴喙)=頂嘴。

第四類的 tu` 的本字應該是“抵”。《王力古漢》(1254頁)說:“其實牴、觝、抵同表一詞,……抵……是分別字。”可見“抵”字的抵扣、抵償、抵得上等意義是從“牴”字的用角頂撞引伸而來。

第五類的 tu` 的詞源不明,應該跟第一類至第四類的 tu` 無關。

下面是詳說。

(1)柱

“柱”字《廣韻》記錄兩個音,意義不同:1 直主切(上聲、麌韻),字義是“柱,《廣雅》曰:‘楹謂之柱。又姓,……。’”;2 知庾切(上聲、麌韻),字義是“柱,柱夫草。一名搖車也。”《集韻》另外記錄一個音“展呂切”(上聲、語韻),字義是“柱,支也。”由此可知“柱”字讀做“直主切”時指支撐房屋的直立構件(名詞);讀做“知庾切”時是草名(其實另有支撐義,《廣韻》失收);讀做“展呂切”時是支撐(動詞)的意義。

《廣韻》反切“直主切”,屬遇攝、三等、合口、上聲、澄母,國語讀ㄓㄨˋ,台語文讀音漳腔 tsi(《彙音寶鑑》),厦腔 tsu(《厦音典》)(依音變規律應當讀 ti,tu),白讀音 t‘iau。《廣韻》反切“知庾切”(遇攝、三等、合口、上聲、知母)及《集韻》反切“展呂切”(遇攝、三等、開口、上聲、知母),《漢大字》讀做ㄓㄨˇ,台語讀做 tu`(《厦音典》)。

“柱(ㄓㄨˇ)”字的動詞支撐義有書證:《潛夫論•釋難》:“故大屋移傾,則下之人不待告令,各爭其柱之。”“柱之”就是支撐它。又,《三國志•魏•鍾會傳》:“內人共舉机以柱門,兵砍門,不能破。”“柱門”就是台語 tu`-mŋ´,“柱”是 tu`,支撐的意思。

“柱(展呂切)”的意義是支撐,台語又讀 tu`,台語支撐義 tu`,如 tu`-mŋ´(門)、tu`-piaʔ(壁)的 tu` 的本字是“柱”。

在台語,動詞的“柱(展呂切)”(台語 tu`),從動詞支撐引伸為名詞“支撐的東西”,如 mŋ´-tu`(門柱)是為防盜而支撐門的棍棒,piaʔ-tu`(壁柱)是防止牆壁倒塌而用於支撐牆壁的斜柱。這個名詞的“柱(tu`)”也可能是由房屋直立構件柱子的意義引伸為泛指支撐的東西。

(2)拄

《辭源》說支撐義的“柱(知庾切)”通“拄”。《集韻•噳韻》說:“拄,牚也。通作柱。”(牚:同撐)。可以說,“拄”是支撐義“柱(知庾切)”的區別字。

“拄”字的音是《廣韻》知庾切(上聲、麌韻),或《集韻》主切(上聲、噳韻),都是遇攝、三等、合口、上聲、知母,國語讀ㄓㄨˇ,台語讀 tu`(《台大字》)。“拄”的本義是支撐,如:《戰國策•齊策六》:“大冠若箕,長劍拄頤。”“拄頤”就是支撐臉頰。又唐•孟郊《勸善吟》:“藏書拄屋脊,不借與凡聾。”是說藏書多到頂到屋脊,“拄屋脊”就是台語的 tu`-tioʔ-ts‘uʟ-bue`-tieŋ`(拄着厝尾頂)了,形容藏書的豐富。這個“頂到”應當是支撐的引伸。

“拄”字台語讀 tu`,字的本義是支撐,引伸為頂到,“拄”是台語支撐義 tu` 的本字。

“拄”又有譏刺、反駁的意義,如:《漢書•朱雲傳》:“既論難,連拄五鹿君。”“五鹿君”指五鹿充宗(五鹿是姓),西漢人,學習梁丘《易》,任職少府。因為他憑藉權勢,很多儒家都不敢和他辯論,只有朱雲不怕權勢敢和他辯論,連續好幾次駁倒他。書證裡的“連拄五鹿君”就是這個意思。

譏刺、反駁的意義類似用言語頂撞、頂嘴,“拄”應該是台語(用言語)頂撞、頂嘴意義 tu` 的本字。

(3)牴、觝、𧣓

《說文•牛部》:“牴,觸也。”《說文•角部》:“觸,牴也。”“牴”和“觸”互相解釋。《漢大字》說“牴”是“用角碰撞”,“觸”是“用角抵觸”,基本上,“牴”和“觸”是同義詞。

“牴”有會合的意義,應當是用角碰撞的引伸,因為兩個物體會合才能碰撞。《方言》卷一:“牴,會也。雍、梁之間曰牴,秦、晉亦曰牴。”而“會”有“相遇”的意義。清•徐灝《說文解字注箋•會部》:“會,猶重也,謂相重,相合也。因之,凡相遇曰會。”《素問•五運行大論》:“左右周天,餘而復會也。”王冰注:“會,遇也。”所以,“牴=會=遇”。“遇”,台語說 tu`,因此,如果“牴”字在台語可讀 tu` 的話,“牴”是台語遇見義 tu` 的本字。

“牴”字的音是《廣韻》都禮切(上聲、薺韻)(同音字有邸、底、詆、抵、柢等),屬蟹攝、四等、開口、上聲、端母,國語讀ㄉㄧˇ,台語讀 ti`(《彙音寶鑑》、《厦音典》),另外又讀 te(陰平)(《厦音典》),這是根據《集韻》都黎切讀的,是“羝”的異體字。

“牴”字屬蟹攝、四等、開口呼,而屬蟹攝、四等、開口呼的字在台語沒有讀做 -u 韻的例,整個蟹攝也沒有,因此,“牴”字在台語應該沒有 tu` 的音。不過,同屬於蟹攝、四等、開口呼的“梯”字的白讀音是 t‘ui,會不會“牴”也有過 tui` 的音,而因韻尾 -i 弱化脫落而成為 tu` 的音?但沒有其他的例可做旁證,能不能認為是一個特例?

《廣韻•薺韻》說“觝”是“牴”的異體字。而《龍龕手鑑•角部》說“𧣓”是“觝”的俗字,因此“𧣓”也是“牴”的異體字。“𧣓”是以“主”為聲符的形聲字。而以“主”為聲符的形聲字在台語有很多讀做 -u 韻。例如:注,tsuʟ;註,tsuʟ;拄,tu`;住,tsu;柱, tsu 等。因此,“𧣓”字在台語應當可以讀 tu`(也許在《龍龕手鑑》的時代,“觝”的音已由“氐”轉為“主”,故有了“𧣓”字)。而“𧣓”是“牴”的異體,所以“牴”也應該可以讀 tu`。

“牴”字在台語可以讀 tu`,又有遇的意義,“牴”是台語遇見義 tu` 的本字。

“牴”的本義是“(牛、羊等)用角碰撞”。如果兩隻牛用角互相碰撞,則是兩隻牛在互相對抗,在互相抵擋對方的力量,故“牴”有對抗、抵擋的意義。如台語 tu`-li`(你)-be)-tiau´(牢)(=擋不住你)的 tu` 是抵擋的意思。又由對抗引伸為(用言語)頂撞、頂嘴,如台語 tu`-ts‘uiʟ(喙)=頂嘴;tu`-tak(觸)=抬槓。

(4)抵

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牴”字下說:“牴亦作抵、觝。”《王力古漢語字典》(1254頁)說:“《說文》有牴無觝。‘觝’是‘牴’的異體。其實,牴、觝、抵同表一詞。‘牴’、‘觝’多表用角頂撞義,‘抵’多表一般的抵擋義,是分別字。”由此可知“抵”是“牴”的分別字(按:分別字也叫區別字,指本同一字,代表兩個不同的意義,為求分別,即另造一字。──《王力語言學詞典》182頁),因此“抵”的種種義項大多從“牴”的本義“用角頂撞(或碰撞)”引伸而來。例如:《說文•手部》:“抵,擠也。”擠是排擠,應該是用角頂撞的引伸,如漢•揚雄《解嘲》:“抵穰侯而代之,當也。”;又“抵”有支撐義,如北齊•顏之推《還寃記》:“彭生多力,乃抵桓公脅。”又如:抵住門(台語說 tu`-mŋ´),這也應該是用角頂撞的引伸。而兩隻牛用角互相頂撞則表示抵抗、抵擋,如《朱子語類》:“虜人圍其城,凡抵當半年。”(台語說 tu`,如 ŋe[硬]tu`-ŋe[硬]);互相對立、排斥;力量相當。由力量相當引伸為抵得上(台語說 tu`),如宋•陸游《自警》:“老耄誰規我,忠言抵萬金。”;抵銷(消)(台語說 tu`-k‘i`[起]);抵償,如《通志略•選舉》:“濫舉者抵欺罔之罪。”(台語說 tu`,如 tu`-siauʟ[數]);抵押等。

“抵”字的意義有很多相當於台語的 tu`,但“抵”字在台語能不能讀 tu`?

“抵”和前述“牴”同音,《廣韻》都禮切(上聲、薺韻),屬蟹攝、四等、開口呼、上聲、端母,國音ㄉㄧˇ,台語文讀音 ti`,白讀音 tu`(《彙音寶鑑》);《厦音典》則文讀音 tsi` 及 ti`,白讀音 tue` 及 tu`;也有很多人讀 te`,如 te`-k‘ɔŋʟ(抵抗)。《台閩》就認為“抵”字的文讀音是 ti` 及 tsi`,白讀音是 tu`、tue`、te`,但《台閩》沒有把 tsi` 及 tue` 的“抵”當字頭。

“抵”字屬蟹攝、四等、開口呼,而前面說過蟹攝、四等、開口呼的字,甚至於整個蟹攝的字在台語都沒有讀做 -u 韻的例,“抵”字不應該讀做 tu`,不過,“牴=觝=抵”,而“觝=𧣓”,所以“抵=𧣓”。從聲符“主”的音來看,“𧣓”可能有(或有過)tu` 的音,故“抵”或許也可以讀做 tu`。

“抵”字在台語可以讀 tu`,“抵”是台語支撐、抵抗、抵擋、抵得上、抵償、抵扣等意義的 tu` 的本字。

(5)詆

《綜台基》認為台語反駁(即頂嘴)義的 tu` 是“詆”字。“詆”字一般讀上聲的都禮切(《廣韻》上聲、薺韻。尚有一音為平聲杜奚切),國音ㄉㄧˇ,台語讀 ti`(《彙音寶鑑》、《厦音典》)。“詆”字跟前面所討論的“牴”、“抵”同音,因此“詆”在台語應該也可讀 tu`。但“詆”的意義是誹謗,而台語 tu`-ts‘uiʟ(喙)的 tu` 是用言語頂撞、頂嘴,兩者詞義不同。“詆”不是用言語頂撞義 tu` 的本字。

台語 tu` 的結論

綜合上面所說,台語以 tu` 為語音的詞的義項及其本字如下:

   義      項    本 字
第一類: (1)支撐 柱、拄、抵
(2)支撐物 柱、拄
第二類: (1)遇見
(2)碰觸、頂到 拄、牴
第三類: (1)言語頂撞、頂嘴 拄、牴
(2)對抗、抵擋 牴、抵
第四類: (1)抵扣、抵償
(2)抵得上
第五類:

由上表可知台語相遇義 sio-tu` 的 tu` 的本字是“牴”。

在“柱”、“拄”、“牴”、“抵”四個本字裡面,“拄”是“柱”的分別字,“抵”是“牴”的分別字,因此台語以 tu` 為語音的種種詞義,它們的詞源是“柱”和“牴”。

(三)台語 sio-tu`-e-tioʔ 的“e

這個 e 相當於國語的“會”,一般用“會”字書寫。但學者說“會”意義的閩南語 e 的本字是“解”。詳細情形請參見<喊水會結凍(huaʔ-tsui` e-kien-taŋʟ)>篇。

(四)台語 sio-tu`-e-tioʔ 的“tioʔ

台語 sio-tu`-e-tioʔ 的“tioʔ”相當於大陸規範的普通話“着(ㄓㄠˊ)”,台灣規範的國語“著(ㄓㄠˊ)”。例如:“找着(著)了”,台語說 ts‘ue-tioʔ ・a(或ts‘ue ・tioʔ ・a,ts‘ue-u-tioʔ。下同);“猜着(著)了”,台語說 ioʔ-tioʔ ・a;“聽不着(著)”,台語說 t‘iã-be-tioʔ;“買着(著)了”,台語說 be`-tioʔ ・a; “見着(著)了”,台語說 kĩʟ-tioʔ ・a。在語法上,這個“着(ㄓㄠˊ)”是動詞,用在動詞後面,表示有了結果或達到了目的(《現漢規範》1652頁)。

在台語,“着(tioʔ)”的義項很多,用法也複雜,例如“着(tioʔ)”附在“會(e)”或“(be)”的後面,表示動作的可能或不可能。例如:

k‘uãʟ(看)-e(會)-tioʔ(着)=看得到。

k‘uãʟ(看)-be)-tioʔ(着)=看不到。

li`(你)-tioʔ(着)-kin`(緊)-k‘iʟ(去)tsiaʔ(才)-be`(買)-e(會)-tioʔ(着)=你要趕快去才能買得到。

liaʔ(掠)-be)-tioʔ(着)=抓不到。

p‘aʔ(拍)-e(會)-tioʔ(着)=打得到。

tu`(拄)-e(會)-tioʔ(着)=遇得到;碰得到。

所以,sio-tu`-e-tioʔ 的 tioʔ 是“着”字,相當於國語的“着(ㄓㄠˊ)”,“着(ㄓㄠˊ)”又相當於“到”。而“……會着(e-tioʔ)”則相當於國語的“……得到”。

“着”字的來歷

“着”字由“箸”字演變而來。“箸”是現代漢語的筷子。筷子,台語說 ti/tu/tɯ,本字就是“箸”。“箸”字在隸變過程中,竹字頭與艸字頭往往不分,於是漢隸有“箸”、“著”兩個字,都是指筷子,“著”是“箸”的異體字。後來“箸”與“著”的職能分開了,“箸”指筷子(《說文•竹部》:“箸,飯攲(ㄐㄧ)也。”),而“著”則用來表示假借義。“著”的假借義分為讀去聲(《廣韻》陟慮切)及入聲(《廣韻》直略切)兩個系列,讀去聲陟慮切(國語ㄓㄨˋ,台語讀 tiʟ/tuʟ/tɯʟ)時,基本義是明顯,引伸為寫作;讀入聲直略切(國語讀ㄓㄨㄛˊ、ㄓㄠˊ,台語讀 tiak/tiɔk、tioʔ),基本義是附着,引伸為接觸、穿着、感受到,也做助詞。“著”字的讀入聲直略切及其意義,在宋代時分化出一個“着”字。因此,“着”可以說是為了區別詞義而造的,從“著”字分化的區別字。“着”字在大陸已變成規範字,但在台灣則“着”字仍然被認為“著”的俗字,而“著”字的音有ㄓㄨˋ、ㄓㄨㄛˊ、ㄓㄠ、ㄓㄠˊ、˙ㄓㄜ五種,容易引起混亂、誤讀。例如“土著”一詞是指世代居住本地的人,“土著”的“著”應該是附著(ㄈㄨˋ ㄓㄨㄛˊ)的意義,“土著”應該讀做ㄊㄨˇ ㄓㄨㄛˊ,但現在有很多人(包括大學教授)把它讀做ㄊㄨˇ ㄓㄨˋ,這是一字多音引起的混亂、錯誤。本篇對入聲的“著”使用“着”字以與“著”字區別。

閒話休題,下面說“着”(=著[直略切])字的音。

“着”字的音

“着”字的音是《廣韻》直略切(入聲、藥韻),宕攝、三等、開口呼、入聲、澄母,中古擬音 ȡ‘jɑkɔ(董同龢),台語文讀音是 tiak(漳)、tiɔk(厦、泉),白讀音是 tioʔ(如着銃[tioʔ-ts‘ieŋʟ]=中槍),也讀 toʔ(如火咧着[hue` leʔ-toʔ]=火在燃燒)。這些讀音的音變過程可能如下:

說明:

1 聲母 ȡ‘- 清化成為 ȶ-,再變為 t-。介音 -j- 變為 -i-。主要元音 ɑ 不變,但用 a 表示。因中古聲母 ȡ‘-(澄母)為濁音,聲調變為陽入。tiak 為漳腔台語。

2 主要元音ɑ 高化成為 ɔ。tiɔk 是厦、泉腔台語。

3 主要元音繼續高化為 o,韻尾 -k 弱化成為 -ʔ。tioʔ 是“着”的台語白讀音。

4 介音 -i- 丟失。toʔ 是燃燒的意思。

“着”字(即直略切的著)台語讀做 tioʔ,字義也符合 sio-tu`-e-tioʔ 的 tioʔ 的意義,“着”是 tioʔ 的本字。

結論

台語“走着瞧”意義 sio-tu`-e-tioʔ 的本字是“相牴會着”。

附論:台語“着(tioʔ)”的種種義項

  “着(直略切)”的基本義是附着,由附着引伸為接觸,台語“着(tioʔ)”的種種義項大多從接觸義引伸出來。台語“着(tioʔ)”的義項主要有下列各項。

(1)[動詞]中(ㄓㄨㄥˋ)。例如:tioʔ-ts‘ieŋʟ(着銃)=中槍;tioʔ-tsĩʟ(着箭)=中箭。

(2)[動詞]遭受災害。例如:tioʔ-ke-tse(着雞災)=遭受雞瘟;tioʔ-ts‘at– t‘au(着賊偷)=遇到盜竊,被偷竊;tioʔ-si`-ɡin`-na`-tse(着死囝仔災)=遭受死小孩子的瘟疫,罵小孩子的話。

(3)[動詞]遭受病痛。例如:tioʔ-pẽ(着病)=生病,患病;tioʔ-siɔŋ(着傷)=受傷;tioʔ-kɔŋ´(着狂)=發狂;tioʔ-kau´-sŋ`(着猴損)=一種小孩虛損的病。

(4)[動詞]輪到。例如:tsit-pienʟ tioʔ-li`-k‘iʟ(即遍着你去)=這一次輪到你去;e-hŋ tioʔ-ɡua`-kɔʟ-me´(下昏着我顧暝)=今晚輪到我守夜。

(5)[形容詞]對;正確。例如:li`-kɔŋ`-liau`-tioʔ(你講了着)=你說得對;i-tsoʟ-liau`-m-tioʔ(伊做了伓着)=他做得不對。

(6)[動詞]要;得(ㄉㄟˇ)(放在動詞前面,表示命令或祈使)。例如:li`-tioʔ-k‘iʟ(你着去)=你得(ㄉㄟˇ)去;li`-tioʔ-kin`-lai´(你着緊來)=你要(得)趕快來;kiã´-lɔ tioʔ-tsim-tsiɔk(行路着斟酌)=走路要小心。

(7)[動詞]需要。例如:be`-tsit-e´-pien-tɔŋ k‘i`-be` ma-tioʔ lak-tsap-k‘ɔ(買一個便當起碼嘛着六十箍)=買一個便當至少也要六十元;tioʔ-ɡua`-k‘iʟ si m(着我去是伓)=需要我去是不是?

(8)用在動詞後面做補語,表示結果。相當於國語的“到”。例如:tu`-tioʔ-li`(拄着你)=遇到你;liaʔ-tioʔ-laŋ´(掠着人)=抓到人;k‘ioʔ-tioʔ-tsĩ´(□着錢)=撿到錢;ak-tioʔ-hɔ(沃着雨)=淋到雨;tsiʔ-tioʔ-i-e´-p‘e(接着伊的批)=接到他的信;tã`-ma`-ka liam´-tioʔ-k‘a(打馬膠粘着骹)=(柏油路的)柏油粘到腳。

(9)怪別人造成自己的損害。例如:hɔ-ɡua`-liau`-tsĩ´ lɔŋ`-si-li`-tioʔ ・e(予我了錢攏是你着的)=我虧錢都是你造成的(都是你的緣故)。

(10)用在“會(e)”及“(be)”的後面,表示動作行為的可能發生或不可能發生:“……e-tioʔ(會着)=……得到”;“……be-tioʔ着)=……不到”。例如:k‘uãʟ-e-tioʔ(看會着)=看得到;k‘uãʟ-be-tioʔ(看着)=看不到;liaʔ-be-tioʔ(掠着)=抓不到;be`-e-tioʔ(買會着)=買得到;be`-be-tioʔ(買着)=買不到。

(11)用在“有(u)”及“無(bo´)”後面,表示過去動作的有結果及沒有結果:“……u-tioʔ(有着)=……到了”;“……bo´-tioʔ(無着)=沒有……到”。例如:k‘uãʟ-u-tioʔ(看有着)=看到了;k‘uãʟ-bo´-tioʔ(看無着)=沒有看到(注意不是“看不到”);tsiaʔ-bo´-tioʔ(食無着)=沒有吃到;liaʔ-u-tioʔ(掠有着)=抓到了;t‘iã-bo´-tioʔ(聽無着)=沒有聽到。問:be`-u-tioʔ ・bo´?(買有着無?)=買到了嗎?答:be`-bo´-tioʔ(買無着)=沒有買到。

(12)副詞。用法和“就”相同。例如:t‘ĩ  iaʔ-be-kŋ ɡua` tioʔ-lai´ ・a(天抑未光我着來啊)=天還沒有亮我就來了;lim-tsit-pue bin tioʔ-aŋ´(飲一杯面着紅)=喝一杯(酒)臉就紅了;bo´-seʟ-dzi tioʔ-e-hɔ-ts‘ia lɔŋʟ ・tioʔ(無細膩着會予車撞着)=不小心就會被車子撞到。

另外,台語“着(tioʔ)”又音變為 toʔ(介音 -i- 消失),此時“着(toʔ)”的意義是燃燒。例如:hue`(火)leʔ(咧)-toʔ(着)=火在燒;hiũ(香)tiam`(點)-be)-toʔ(着)=香點不燃(點不着[ㄓㄠˊ])。

本篇發表於 s 並標籤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

4 Responses to 相佇會到(sio-tuˋ-e⊦-tioʔ⊦)──走着瞧

  1. Oscar Lai 說道:

    睹 : 見也. 遇 則 見

  2. kch chen 說道:

    應該是相睹(覩)’千年前史記就有:卒然相覩….滑稽列傳!

    • 劉建仁 說道:

      在詞義上,台語 sio1-tu2 e7-tioh8 的 tu2 相當於華語:"遇"。"遇" 的本義是相逢、碰見,是一種 “不是約定的見面",台語的 tu2 也是一樣。而 “睹(覩)" 只是:見、看見。史記的 “相覩" 只是相見,前面加 “卒然" 才表示 “不是約定的見面"。所以在詞義上,台語 sio1-tu2 e7-tioh8 的 tu2 不是 “睹(覩)" 字。
      在音韻上,"覩" 的中古音是當古切(上聲、姥韻),遇攝合口一等韻。遇攝合口一等韻的字在台語音讀時,除了 “汚(u1)"、"厝(tshu3)" 二字讀 -u 韻外,其他都讀 -oo 韻,如 : 都too1、租tsoo1、姑koo1、烏oo1、呼hoo1……。"覩(睹)" 字台語也向來讀 too2。說 “覩(睹)" 字有 tu2 的音恐怕很難,雖然華語讀做ㄉㄨˇ。

  3. 引用通告: Say farewell but don’t say goodbye – 葆光居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