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仔(niuˊ-aˋ)──蠶寶寶

娘仔(niu´-a`)──蠶寶寶

 

大部分人在小時候都有養過“蠶寶寶”的經驗。“蠶”或“蠶寶寶”,台灣話叫做“娘仔(niu´-a`)”(娘連讀變調),蠶絲叫娘仔絲(niu´-a`-si),蠶繭叫娘仔殼(niu´-a`-k‘ɔk),蠶蛾叫娘仔蝶(niu´-a`-iaʔ),桑葉叫娘仔葉(niu´-a`-hioʔ),桑樹叫娘仔樹(niu´-a`-ts‘iu)。“蠶”,台灣話為什麼叫做“娘仔(niu´-a`)”?

《形音義》說:“蠶,吐絲蟲名,古名蟓,又稱馬首、巧娘。”《漢語方言常用詞詞典》(浙江教育出版社,1991年,628頁):“烏娘,吳方言,剛孵出來的幼蠶。”蠶剛孵化出來時形體細小,色黑,像螞蟻,故叫“蠶蟻”或“蟻蠶”,而吳方言則叫“烏娘”。台灣話的把蠶叫做“娘仔(niu´-a`)”似乎可以從“巧娘”、“烏娘”得到一些線索。而“馬首”呢?

《漢大詞》引元•王惲《玉堂嘉話》:“蠶為馬首。”說“馬首”就是指蠶。《辭源》說《荀子•賦》的“此夫身女好而頭馬首者”就是指蠶,後來因此就把蠶神叫“馬頭娘”。“馬頭娘”的故事在《原化傳拾遺》裡有較完整的敘述:上古高辛帝時有一個女孩,她的父親被壞人抓去,過了一年多沒有一點音訊,但他的馬還在。女孩每天思念父親,於是她的母親就發誓說:“如果有人能夠把女孩的父親帶回來,就把女兒嫁給他。”馬一聽就扯斷拘絆,迅速地跑開了。不久,馬馱着父親回來。從此之後,馬一直嘶鳴,不肯飲食。父親問原因,母親告訴他發誓的事。父親大發雷霆,說一個畜生怎敢娶我女兒,於是把馬射殺,將牠的皮曝曬在庭中。有一天女孩經過馬皮旁邊,馬皮突然撲過來,裹住女孩飛走。過了十天,大家發現馬皮棲在桑樹上,女孩已經化為蠶,吃桑葉,吐絲成繭,人們就利用蠶絲做衣服穿。後來有人在宮觀裡塑造批馬皮的女孩的像供奉,叫做“馬頭娘”(作者按:馬皮應該連馬頭),成為蠶神,庇佑養蠶事業。

“馬頭娘”也叫“馬明王”、“馬明菩薩”,詳見袁珂《中國神話傳說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5年,38頁。有台灣版繁體字本。

由上面的神話故事可知,台灣話把蠶叫做“娘仔(niu´-a`)”是從蠶神“馬頭娘”衍化而來的。“娘仔(niu´-a`)”的語源就是蠶神“馬頭娘”。

娘仔

本篇發表於 n 並標籤為 , , , , , , , , 。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

19 Responses to 娘仔(niuˊ-aˋ)──蠶寶寶

  1. 劉志宏 說道:

    胡說八道!娘指蠶是南亞語Khasi分支底層詞彙。
    Riang _ɲaŋ caterpillar
    → derivKhasi [‘ñiang] long caterpillar, larva, chrysalis
    Riang [Sak] ɲaŋ² caterpillar
    Pnar [Jowai] ɲaŋ lɔŋ caterpillar
    Pnar [Rymbai] ɲaŋ lɔŋ caterpillar
    Pnar [Jowai] ɲaŋ ksɛʔ caterpillar
    Pnar [Rymbai] ɲaŋ ksɛʔ caterpillar
    Khasi ɲaŋ ‘ñiang worm, insect
    Khasi khñiang worm, insect
    Khasi kɲaŋ rac waːc ‘ñiang raitwáit worm generally found in stagnant water
    Khasi kʰɲaŋ khñiang, ‘niang worm, insect, eruptions, parasite
    找漢語語源必須從非漢語找,萬萬不可從古典閉門造車!

    • 劉建仁 說道:

      本人孤陋寡聞,請教兩個問題:(一)文化史告訴我們,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開始養蠶的國家,在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時代就已經相當發達了。請教南亞有養蠶事業嗎?什麼時後從中國傳過去的? (二)請教南亞詞彙在什麼時候,經過什麼樣的途徑傳到閩南,成為閩南語的"娘仔"?

    • 劉建仁 說道:

      閩南語是漢語方言之一,考求閩南語的語源當然要先從"漢語的古今共通語"著手,只要能說得出道理,不一定是"閉門造車"。古典找不到,就要考慮少數民族及外國民族語言的滲透、移入、影響。

    • 劉建仁 說道:

      你說:"找漢語語源必須從非漢語找"。但是漢語有它自己的發展史,研究漢語語源應以漢語為主,旁及非漢語,怎麼會是"必須"從"非漢語"找呢。王力先生是漢語音韻學大師,他說"同源字的研究,其實就是語源的研究。" 而他的《同源字典》全本都是從漢語古典文獻尋找同源字、語源。

  2. 劉志宏 說道:

    南亞是現在的稱呼,別被稱呼所擾亂,(我猜測)幾千年分佈在山東至浙江沿海地區。早在文字(甲骨文)出現以前,就擴散到其他區域,最後到中南半島及印度,並把稻作文化移到該地。閩南語的某些成份不是歷史時代才從中原移入的(文字沒記載的),老早就從江蘇浙江一帶移入,這是為何閩南語的白話層跟文讀層差距如此大的根本原因。還有養蠶不止三千年,閩南文化也不止三千年,請自行了解浮濱文化。ɲaŋ本意不是蠶,是caterpillar毛毛蟲,閩南語狹隘它的語意。還有整篇找不到為何稱蠶為娘,我一點是Khasi分支就清楚了。

    • 劉建仁 說道:

      謝謝指教。
      我說過娘仔是馬頭娘的娘。
      閩南語的白讀音,我的看法是:有的是上古音甚至遠古音的遺留,有的是古今音變所致,有的是閩越族語的遺存,有的是吳越楚方言的移入。

      • 劉志宏 說道:

        >我說過娘仔是馬頭娘的娘。
        好像不是吧!
        >由上面的神話故事可知,台灣話把蠶叫做“娘仔(niu´-a`)”是從蠶神“馬頭娘”衍化而來的。“娘仔(niu´-a`)”的語源就是蠶神“馬頭娘”。
        你的意思看起來是說,馬頭娘是娘仔的語源。好像是說,閩南語曾經說過馬頭娘。可是證據在哪裡,只因為古書有記載?語言先於文字,古人大多是文盲,可是極少數不會說話!娘仔存在於閩南口語,馬頭娘則不是。不知有何證據可以說明馬頭娘是娘仔的語源。請問你聽過閩南語有馬頭娘或烏娘或巧娘說法或記載?如果有,請提出。如果沒有,整篇不是亂扯一通嗎?古書記載的是某地而不是閩南的說法,不能拿來套用到閩南語。如果你是說娘仔和上述說法中的娘同源,請簡明扼要地提出。不要牽扯了一篇傳說故事,因為看起來會讓人誤會那是閩南人的傳說,況且完全根本沒必要牽扯。
        >閩南語的白讀音,我的看法是:有的是上古音甚至遠古音的遺留,有的是古今音變所致,有的是閩越族語的遺存,有的是吳越楚方言的移入。
        閩越或吳越楚等都是歷史時代的稱呼,不到史前時代(甲骨文以前),閩南語的底子應該有史前時代的影響。我說過請查詢浮濱文化(相當於甲骨文時期)。上古音或遠古音語意不詳,請明確指出時間。

      • 劉建仁 說道:

        可能我的跳躍太快了。
        大家公認閩南語受吳語的影響很大,而蠶吳語叫"烏娘"(現代蘇州話叫蠶妞),傳到閩南後可能簡化為"娘仔"。至於吳語為甚麼叫烏娘,可能和馬頭娘的傳說有關。 馬頭娘→巧娘、吳語烏娘→閩南語"娘仔"。 所以我說"娘仔"的語源是馬頭娘,"娘仔"的娘是馬頭娘、巧娘、烏娘的娘。
        閩南人的祖先來自北方的中原,閩南語當然與中原的語言和文化息息相關。

      • 劉建仁 說道:

        音韻學家把漢語史分為五期,殷商時代為遠古時期,周秦兩漢時代為上古時期。見唐作藩《漢語語音史教程》。

    • 劉建仁 說道:

      我沒有說養蠶只有三千年。我說的是"養蠶在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時代就已經相當發達了",表示殷商之前就有養蠶。
      既然南亞人是從中國大陸東岸移居過去,會不會把"娘"也移過去成為南亞語詞彙之一?

      • 劉志宏 說道:

        >既然南亞人是從中國大陸東岸移居過去,
        南亞人這名稱不精確,南亞通常指的是印度。應該說是南亞語系(目前稱呼,我認為發源於中國東部地區,可能移居到日本,帶給日本稻作文化)。
        >會不會把"娘"也移過去成為南亞語詞彙之一?
        請仔細看,我說的是南亞語Khasi分支底層詞彙。嚴格來說是Khasi–Palaungic,這兩分支原本就很接近。我大約十年前就發現閩南語跟Palaungic有同源詞,後來才發現不止閩南語,整個漢語和南亞語有同源關係。正因為如此,我的研究目標才跳脫閩南語,擴大至整個漢語。

  3. 劉志宏 說道:

    補充一下,南亞語也有用娘稱蠶的:
    Kui ni̤aŋ silkworm (larva)
    Khmer niəŋ silkworm
    但是這兩個詞可能是借詞,別忘了,泉州曾經是一大商港,輸出詞彙不算什麼。

  4. 劉志宏 說道:

    你的問題在於僅限閩南語研究,而且偏向洪惟仁所說的古典派(從古書找詞源),另外也會用韻書佐證,有點像切韻派,卻對所謂非漢語方言沒啥研究。我舉幾個例子,就讓你知道從非漢語方言找同源詞的威力有多大。

    閩南語peʔ(爬高)來源不明,不知漢字為何?但是一查南亞語,Pearic分支有
    Chong [of Kanchanaburi] paːk to climb
    Chong [of Kompong Som] paːk to climb
    Chong [of Ban Thung Saphan] pàːk to climb
    很明顯,這是同源詞。

    閩南語liŋ陽去(鬆),台日大辭典作量,閩南方言大詞典作冗。但一查侗台語
    Lao: lo:ŋ.6
    Longzhou Zhuang: ɫǝ:ŋ.6
    Buyi zuŋ.6.
    Kam (Southern Dong): loŋ.6
    Yanghuang: rɔŋ.6
    Standard Sui: loŋ.5
    Jinhua: juŋ.5
    很明顯,這是同源詞。

    閩南語baŋ陰上(蚊),台日大辭典作蚊,閩南方言大詞典作蠓,但一查苗謠語
    muŋ~moŋ~maŋ陽上(蒼蠅),應該是同源詞,只是語意稍作變化。

    如果你想認真研究閩南語甚至一般漢語,應該把所謂非漢語方言納入考慮。想必很多以前想不通的問題,一切豁然開朗,清清楚楚。

    • 劉建仁 說道:

      簡釋蚊子意義的閩南語"bang2″(陰上):
      《說文》:"蠓,蠛蠓也。"《爾雅。釋蟲》:"蠓,蠛蠓。"郭注:"小蟲似蚋,喜亂飛。"《列子。湯問》注:"謂蠛蠓,蚊、蚋也。二者小飛蟲也。"《漢書。揚雄傳》注:"蠛蠓,蚊也。"《辭源》:"蠛蠓,一名蠓。"可知"蠓"就是"蚊子"。
      “蠓"字的音,《廣韻》莫孔切,閩南語文讀音bong2,白讀音bang2。 “蠓"字既有蚊子的意義,閩南語又讀bang2,"蠓"是閩南語蚊子意義bang2的本字。
      在現代昆蟲學,"蚊"和"蠓"不同,但對於一兩千年前的古人來說,"蚊"和"蠓"都是會叮人的、亂飛的小蟲,閩南人傳承"蠓",把蚊子叫做"蠓(bang2)"。 苗瑤語mang是蒼蠅,詞義不符。

    • 劉建仁 說道:

      簡論"鬆"意義的閩南語"lieng7陽去":
      “宂"字《廣韻》而隴切(上聲、腫韻),閩南語文讀音dziong2陰上。反切上字"而"屬日母,日母字在台語有讀l-的例(如閏 lun7),故"宂"的白讀音是"lieng7″(日母次濁,聲調轉陽上,歸陽去)。
      《說文》:"宂,散也。从宀,人在屋下,無田事。"《說文今釋》:"宂,閒散。" “閒散"(散讀上聲)指"無事可做而又無拘無束"(《現漢》)。《形義分析》說,"散"由分開、分離引伸為鬆散;沒有約束。此時"散"讀上聲。《現漢》說,"散"(讀上聲)是沒有約束、鬆開、分散。因此,"宂=散=鬆"。 鬆開,也說放鬆,閩南語說 pang3-lieng7。故閩南語lieng7是鬆,是"宂"。綁得太鬆,閩南語說 pak8(縛)-liau2(了)-siunn1(傷)-lieng7。lieng7是鬆,是宂。"鬆"有經濟寬裕的意義,例如:"手頭鬆一些",閩南語說tshiu2(手)-thau5(頭)-khah4(較)-lieng7。lieng7就是鬆,就是宂。
      “宂"字有鬆的意義,閩南語又讀 lieng7,故"宂"是鬆意義的閩南語 lieng7的本字。

    • 劉建仁 說道:

      初探"爬高"意義的閩南語"peh4″的本字:
      《說文》:"[白攵](這是一個字,國語讀如迫),迮也。""迮,起也。"所以[白攵]有"起"的意義。"起"是"由坐臥趴伏而站立或由躺而坐"(《現漢》)。早晨起床起不來,閩南語說"peh4-be7 khi0(起) lai0(來)",peh4是"起"。台諺"tua7(大)-lang5(人) peh4-khi2(起),gin2(囝)-na2(仔) tsiam3(佔)-i2(椅)"是說,大人從椅子站立起來,小孩子馬上就坐下去。peh4是"起"。這兩個peh4都是由低變高的過程。由此引伸,從低處往高處上升,閩南語也叫 peh4。如:peh4-tshiu7(樹)=爬樹。peh4-lau5(樓)-thui1(梯)=爬樓梯。peh4-kia7=爬坡。peh4-suann1(山)=爬山。因此,從詞義上來說,閩南語的peh4相當於古漢語的[白攵],[白攵]有爬高的意義。
      [白攵]字的音,《廣韻》博陌切(同音字:伯、柏),閩南語文讀音piek4(←pek4),白讀音peh4。國語讀如迫的音。
      [白攵]字有爬高的意義,在閩南語又讀peh4,故[白攵]字是閩南語爬高意義的"peh4″的可能本字。因為[白攵]字的"起"的意義在古書上並沒有留下例證,所以說是可能的本字。

  5. 王先生 說道:

    台灣國立中山大學講師林慧瑛的文章《中國蠶桑文化的女子定位》第27頁已經給了答案。上網可以看到全文。

    • 劉建仁 說道:

      謝謝指教。已下載,讀過,對弟幫助很大,非常謝謝。先生博識,敬表欽佩之意。
      該文也認為閩南語"娘仔"跟"馬頭娘"有關。

回覆給劉建仁 取消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