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記]  艋舺

艋舺

 

“艋舺”是台灣台北市的一個地名,位置在台北市的西邊,一般把龍山寺、青山王宮附近一帶叫做“艋舺”。

“艋舺”這個地名在清代道光10年(1871年)纂修的《淡水廳誌》有記載,屬於“大加納堡”(tua-ka-laʔ-po`)。

據說,台灣原住民平埔族(凱達格蘭族)的獨木舟叫做“vanka”。在清代原住民與漢人還雜處的時候,平埔族人駕着獨木舟,將他們生產的薪炭、木材、農獵產品等載運到現在萬華區環河南路、貴陽街口一帶的淡水河河岸與漢人交易,因平埔族人的 vanka 常常雲集,漢人就把這一帶叫做 baŋ`-kaʔ,成為地名。“baŋ`-kaʔ”就是凱達格蘭族的獨木舟意義的“vanka”。這個台灣話的地名“baŋ`-kaʔ”用漢字記寫時,有:蟒葛、蟒甲、莽甲、蚊甲、艋舺等多種寫法,最後定型於“艋舺”。

在漢語,“艋”是聯綿詞“舴艋(ㄗㄜˊ ㄇㄥˇ)”(意思是小船)的一個音節;“舺(ㄒㄧㄚˊ/ㄐㄧㄚˇ)”是複合詞“艋舺1舟符舺(ㄅㄨˋ ㄒㄧㄚˊ)”(意思是船) 的一個音節,“艋”、“舺”兩個字可以說都有船的意義。把“艋”、“舺”兩個字拿來音譯也是船意義的台語 baŋ`-kaʔ(平埔族語獨木舟義),也許是出自文人之手。

“艋”字,《廣韻》莫杏切(上聲、梗韻),梗攝、二等、開口、明母,與猛、蜢同音,國語讀ㄇㄥˇ,字義是“艋,舴艋,小船。”而“舴”字則《廣韻》記錄兩個音,但字義相同。“舴”字的兩個音是:(1)陟格切(入聲、陌韻):“舴,舴艋,小船。”(2)側伯切(入聲、陌韻):“舴,舴艋。”由此可知,“艋”是聯綿詞“舴艋(ㄗㄜˊ ㄇㄥˇ)”的一個音節,而“舴艋”的意義是小船。

“艋”字《甘台字》讀做 bieŋ`(陰上聲),跟反切“莫杏切”相符,同音字猛、蜢也都讀 bieŋ`。《彙音寶鑑》把“艋”字讀做 bieŋ` 及 baŋ`:(1)經韻、上上聲、門母(bieŋ`):“艋,小船。”(2)江韻、上上聲、門母(baŋ`):“艋,艋舺街。又船名也。”“艋舺街”讀做 baŋ`-kaʔ-ke(kue),即現在的“萬華”。

“艋”字台語讀 baŋ` 有沒有符合音變規律?“艋”字莫杏切屬梗攝、二等、開口呼。梗二開的陽聲字在台語音讀時,文讀音讀 -ieŋ 韻(本來讀 -eŋ 韻,現與 -ieŋ 韻合流),如:烹,p‘ieŋ;生,sieŋ;更,kieŋ;行,hieŋ´ 等等;但沒有讀 -aŋ 韻的例。因此,台灣地名 baŋ`-kaʔ 的baŋ` 使用“艋”字書寫是因為“艋”字的音 bieŋ` 和 baŋ` 相近,及“舴艋”有小船的意義所致。

“舺”字《廣韻》没有收,《集韻》有。《集韻》對“舺”記錄兩個音,但意義相同。這兩個音是:(1)轄甲切(入聲、狎韻):“舺,艋舺1舟符舺,舟也。”(2)古狎切(入聲、狎韻):“舺,艋舺1舟符舺,舟也。”因“艋舺1舟符”(ㄅㄨˋ)和“舺”(ㄒㄧㄚˊ)單用也都有船的意義,所以“艋舺1舟符舺”應該不是聯綿詞而是一個偏正式的複合詞。

《漢大字》把“舺”字讀做ㄒㄧㄚˊ,是依據“轄甲切”,台語應當讀 ap(從狎、匣、柙等同音字類推)。

《甘台字》把“舺”字讀做文讀音 kap,白讀音 kaʔ,是與另一個反切“古狎切”相符的。同音字甲、鉀、胛、等也都是文讀音 kap,白讀音 kaʔ

《彙音寶鑑》把“舺”字只讀一個音 kaʔ(膠韻、上入聲、求母),字解是“舺,艋舺街。又船名。”

《廣雅•釋水》:“舺,舟也。”“舺”字有船的意義,台語又讀 kaʔ,用“舺”字書寫台語 baŋ`-kaʔ(獨木舟)的 kaʔ,可以說是恰當的了。

日本人據台後,把地名“艋舺(baŋ`-kaʔ)”改為“萬華”,也許認為“艋舺”不雅吧。

“萬”字日語讀做マン(man)或バン(ban)。例如:“萬卷”讀マンガン(man-ɡan);“萬歲”讀バンザイ(ban-zai)。“華”字日語讀カ(ka)或ケ(ke)。例如:“華僑”讀カキョウ(ka-kyo),“華嚴”讀ケゴン(ke-ɡon)。

日人把“艋舺(baŋ`-kaʔ)”改為“萬華”,本來要大家讀做 ban-ka,既顧及到原來台灣話 baŋ`-kaʔ 的音,用字又文雅,但在日治時代,一般人把“萬華”讀做 man-ka,而台灣人則繼續叫 baŋ`-kaʔ,没有人說 ban-hua´(萬華),到現在仍然如此。

“萬華”現在是台北市行政區的一個區名,叫“萬華區”。萬華區的東邊以中華路為界,南邊及西邊以新店溪為界,西北邊以淡水河為界,北邊以忠孝西路為界。

“艋舺”,不管讀ㄇㄥˇ ㄐㄧㄚˇ或 baŋ`-kaʔ,現在仍然是一個活的地名,最近有一部電影叫《艋舺》,有一齣電視連續劇叫《艋舺的女人》。

艋舺1 艋舺2

本篇發表於 《語文雜記簿》 並標籤為 , , , , , 。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

2 Responses to [雜記]  艋舺

  1. Charles Ang 說道:

    2000年台灣放出一支電影叫做艋舺,片尾出現艋舺是台灣原住民的船。我小漢在艋舺大漢,搬到夏威夷數十冬,想說夏威夷的船既然是從台灣出發的應該是同詞。但是字典查出是Wa’a. 和Monga 連不起來。有一尪(南島語的天)去Ala Moana ( 海洋大道)Shopping Center太平洋內最大的購物中心書店看到 一本Vaka Moana, 親像Deja Vu,還没翻開就知影內容了。
    In 2000, Taiwan released a movie called Monga, Monga is the old name for Taipei, the Capitol of Taiwan. The Austronesian name meaning Canoe. Monga is where I grew up before moving to Hawaii. DNA and linguistics have proven that the Indian and Pacific Islanders came from Taiwan by canoe, I was curious to find the Hawaiian word for canoe. Wa’a did not quite connect with Monga. One day I was shopping at the bookstore in Ala Moana Shopping Center, and came across this book Vaka Moana, it was like Deja Vu. I knew what was inside before even opening it.

  2. Charles Ang 說道:

    原來全世界的船都是由艋舺取名的:
    Monga Ketagalan凱達格蘭族
    Avange 南鄒語群卡那卡那富和沙阿魯阿語
    Avang Siraya西拉雅,魯凱語群茂林方言,多納方言,達悟族
    Banga Philippine 菲律賓
    Bangka Indonesia 印度尼西亞
    Baark Hindi 印度
    Barikat Turkish 土耳其
    Barca Greek Portuguese Spanish 希臘葡萄牙西班牙
    Barque English French 英國法國
    Vaka Malay Polynesia Micronesia 波理尼西亞
    Waka New Zealand Maori紐西蘭
    Wa’a Hawaii Chuukese夏威夷
    Va’a Tahiti, Tonga, Samoa大溪地

發表留言